万行大和尚:人生三为
作为一个出家人,最高兴做的事情,莫过于讲经说法、建寺安僧。虽然讲经说法和建寺安僧在形式上有一点区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普度众生。
我一直坚持一个理念,有佛法就有办法,佛法是没有死角的。人的思想之所以有死角,是因为智慧不够。
如果把佛法的思想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为人处事,乃至用于治国,无论用在哪方面,都是圆融无碍的。
佛法能流传数千年,一定有它的可贵之处。只是凡夫众生我执比较深重,没有突破自我,无法认识到佛法的实质精神。
自古以来都是人弘道,而非道弘人。无论是世间的道还是出世间的道,都是为人服务的,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世间上任何一种法都是用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工作,改变我们的社会的,都是为人所用。总之,就是要让它启用。
如果一门学问、技术、思想不能为人所用,脱离了人,脱离了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
佛法解决的是人类的两件事:第一件是解决如何生的问题。你生活得幸不幸福、愉不愉快、有没有品质?当你的生活水准提高了,生活品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你的生命有了价值、有了意义。
你解决了如何生的问题之后,第二件就是解决如何死的问题。如果生你都没有搞明白,你活着都不幸福、不快乐,你的生命都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你说你学会了死,那是说不过去的,道理上是讲不通的。
无论是佛法、世间法,还是其它宗教,都是解决生和死的问题。
抛开佛法,我们来到世间都是为了做两件事:如何生?如何死?并不是你拥有生命,你活在世间就是生。
你在生存的同时,还要问自己你的生存、你的生活、你的生命有没有品质、有没有质量?是不是给其他众生带来了幸福?是不是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有没有引领其他众生一起提升?
生活是要有品质、有质量的;生命是要有价值、有意义的。如果你不发心、不做事,你只是一个生命的存在,但是你的生命是没有品质、没有质量、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
要为生存学会适应环境,要为生活学会创造内容,要为生命学会谱写意义。
如何谱写我们的人生?要靠我们发心。你在哪里发心,你的人生就在哪里开花结果。你的心放多高,你就在哪个高度收获你的人生。
譬如,你的心放在三界之内,将来你的果就在三界之内。如果你的心跳到三界之外,将来你就在三界之外收获你的果。
佛法主张我们的心要超越三界,立于三界之外,但是具体的行为又要落地,落在红尘中,落在世间。因为佛法是为众生服务的,离不开世间。
所以说世间法和佛法本来就是一个法,都是为众生服务,只是契入的角度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
要普度众生,首先就要服务众生。如果没有为众生服务,你怎么普度众生呢?
释迦牟尼佛告诉过我们应该如何服务众生,可以从物质上服务,也可以从精神上服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为众生服务。只是每个人的因缘不同,这是由于无量劫以前我们的发心不同。
过去的发心是因,今天的服务是果。未来是什么果,取决于我们现在种的因。
佛说每个众生都与佛同一体,与佛无二无别,可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佛所做的事情呢?因为我们没有发心。
如果你发了心,你就与佛的力量相应了,与佛沟通了,你就得到了佛的加持,你自然就有了佛的力量。如果你不发佛心,尽管你有佛性,但是你的佛性也没有办法启用。
就如同博士、教授不是某个人的专利一样,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博士、教授。因为博士是一个学位,教授是一个职称,代表了一定的学术等级,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一个果位。
果位也好,学位也好,等级也好,都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修行而达到的高度。只要你的学识、学术造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就是博士,你就可以成为教授。同样,在修行的道路上,只要你的发心够了,行愿做到位了,你就是菩萨,你就是佛。
佛教坚持一个观点,我们有凡夫心,也有佛心,就看我们往哪条路上走。如果你走凡夫的路,结果你就是凡夫;如果你走佛的路,结果你就是佛。
如果这个愿你发不起来,你用一颗凡夫的心学佛,你怎么学都无法与佛相应。
如果你发了心,你就是用佛心在学佛,你就能感应到佛菩萨的加持力,就能与佛菩萨同一个磁场,同一个振动频率。
凡夫与佛的区别,就是境界的区别。这个境界不是空洞的,发了心就有这个境界,不发心就没有这个境界。人与人之间也是境界的区别,这个境界也是靠发心,发了心你就有格局、有境界。
发心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发心,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很轻松;一种是被动发心,环境逼着你发心,你会做得很辛苦、很累。
为什么有的人是被动发心呢?因为他主动发不了心,所以他身边就会出现一些逆缘逆境给他制造困境,逼着他改变心态,改变人生观。一改变,他就超越了,解脱了,这就是被动发心。
主动发心的人就像圣贤。圣贤是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主动去做,而不是被环境逼得走投无路了才去做,才改变心态,改变格局。
而被动发心的人备受煎熬,走到了一个死胡同,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观念,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结果他也突破我执,也解脱了。
要是主动发心、主动发愿,你的人生就不会受限,你就会像佛菩萨一样,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论是主动发心还是被动发心,最终都是为了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台湾狮头山黄董事长一行三赴东华禅寺,很难得!天气这么热,为什么他们这么辛苦地飘洋过海,三赴东华禅寺呢?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佛法发扬光大,为两岸创造和谐,给两岸人民带来福祉。
在座的若是商人,就会用商人的方式创造和谐、幸福;若是从政的,就会用从政的手法创造和谐、幸福。而我们是佛教徒,有佛教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标准与方式方法。虽然形式上不同,都殊途同归。
只要我们站到同一个高度,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宗教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类、为社会创造和谐、幸福。
我们是出家人,穿上了这身袈裟,就要用我们特有的方式为社会服务,为众生谋幸福。
作为一个佛教徒,尤其是一个出家人,穿了这身袈裟,一切的想法做法,都不能从自我出发了。因为你已经没有自己了,你代表的是佛法,是三宝,无论做什么,你都要站在三宝的角度和高度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
出家人就像一颗树,社会、众生就像土壤。树木长得好不好,枝叶繁不繁茂,有赖于它的生长环境和土壤。如果土质不好,土壤不肥沃,含各种元素的比例不协调,比如含沙多、含铁多、含矿物质多等等,树木就会长得不协调、不健康。只有当土壤所含的各类元素的比例协调了,树木才能长得好。
树木和土壤是一体的,我们和众生、和社会、和国家也是一体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是一个整体了,叫做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没有谁能特立独行。不像过去,交通通讯不发达,你一个人还可以特立独行。
所以,不要认为你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和你生存的环境没有关系,中国和外国没有关系,你走在哪里,都与周围的一切息息相关。
所以不要想着你一个人能做成一番事业,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众因缘和合具足了,你才能做成一番事业。
整个世界就像一部发动机,每个人就相当于发动机上的一个零部件,缺一不可,而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们佛教徒,境界应该比一般人更高一些,因为我们心中装的是佛的思想、佛的境界,我们是佛的侍者、佛的代表、佛的化身。人家不理解佛,要看佛的化身、佛的代表。我们做得好,无形当中就是在弘扬佛法、推动佛法。如果做得不到位,别人就会认为佛法跟我们一样,没有吸引力。
无论身处社会的哪个角落,扮演什么角色,你都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守好本位,说明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但是光守好本位还不够,如果同时你还能听招呼,与他人配合,说明你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一个人如果有我执,是肯定不会听招呼的。能力很容易培养,守本位就是能力,但是听招呼是境界,很难做到。
作为一个佛弟子,第一步要守好你的本位,第二步还要听招呼。听招呼就是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佛菩萨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千处祈求千处应!
由于过往的因缘,这次应邀担任狮头山劝化堂开善寺的住持,这个因缘非常好,我会尽一个出家人的本份,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做到祖师所说的“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刚才讲到,身为一个出家人,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建寺安僧、弘扬佛法。我们是出家人,穿了这身袈裟,吃了这碗饭,就应该做这件事。况且还有在座这么多大德居士和菩萨们一起来弘扬佛法,做这件事,我有什么不情愿、不乐意的呢?
所以,感谢这些大德居士和菩萨们为我搭建了这个平台,创造了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尽我的努力把两岸的佛法往前推进,为佛法的弘扬,为两岸众生的和合,作出应有的贡献。
祝愿台湾来的大德菩萨们身体健康、六时吉祥!谢谢大家!
文:万行大和尚下一篇:万行大和尚:如何超越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