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芥子如何纳须弥
芥子如何纳须弥?
芥子与须弥,在佛教中是形容物质最小与最大的两个单位。当然,这是不钻牛角尖的说法,因为如果硬说要物质的最小,经典里面还有微尘与极微尘等等。只是,作为一种普遍概念,芥子已经充分表达了它的小,或者比极微尘更具形象的给人以物质概念,须弥亦然。
芥子纳须弥,这一句,是我在学习天台的时候看到的句子。最初的时候,我仅仅把他当做五个字,读过了就过了。
有法师曾笑对我说:读书,就是把字一个个读过去,每个字都读了,就是读书。那时候的我忠实秉承了这种读书方式,觉得芥子纳须弥,五个字挺美,具有某种变幻的、捉摸不透的、并且朗朗上口的特质,正好符合初学天台云雾中观山峰的美感,于是读了,也记下了。
再次聊起芥子纳须弥,是在一次玩笑中,新年的午后,总是聚会的高峰期,晒太阳嗑瓜子是国民冬季第一娱乐活动。随着瓜子壳的积累,脑细胞也开始活跃,嘴皮子渐渐的多起来。
有人说,一颗瓜子等于几颗芥子呢?又说,芥子到底有多大呢?一句接一句的求证,芥子的形象渐渐地变得具体,于是,当抛出一句“芥子怎么纳须弥”以后,话题开始有些艰难起来。是啊,须弥纳芥子容易,芥子如何纳须弥,大小如此悬殊的双方,如何能互相容纳?
问题如同谜题,需要一层层剥,有时候剥不出,还需要运用脑筋急转弯玩法,转向思维。因为经典殊胜圆融,若是常人固定思维就能到达,怎么配的了“圆融”二字。芥子纳须弥就是如此,非固定思维考证能到达。
我前面提到,芥子与须弥都是物质,既然是物质,都有性、相两个层面。平常我们讲的、想的,都局限在相的层面,很少涉及性。芥子纳须弥,却恰恰讲的是性的层面,于是,性相相违,相的理解层面就很难达到芥子纳须弥所表达的性的层面。
芥子如何纳须弥?
这里讲的性,指的是本质。芥子与须弥都具备物质的本质,本质与本质无差,因此可以说,芥子与须弥平等不二,既然平等不二,互相容纳当然是可以的。
再进一层说,芥子本身也是一个须弥。讲到这,我总会想到一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芥子虽小,它依然具有须弥同具有的本质。唯识讲:万法唯识所现。世界是我们认识的世界,每个人理解的世界都不一样,悲观人的世界是黑暗的,乐观的则阴雨天也是细雨丝丝,充满暖意。
认识度有多长,眼光有多远,世界的边就有多宽,以恶心度人善念,善念也是恶,因此,无论好恶美丑狭小,只待于我们一心,从心性层面看,我们本身就是世界,世界与我不一不异。
印顺导师某本书中有这么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鸟类的眼睛对光的接受能力各不一样,它的身上羽毛有几种颜色,那么眼睛对光的分辨力所见的颜色与羽毛的颜色相同。
比如麻雀,通体以灰为主,那么麻雀所见的外在世界也是以灰为主。如此说来,人与万物,不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本身也是一个世界。世界与我不一不异。同理,芥子与须弥,作为世界物质的一份子,他们的关系也是不一不异,既然不一不异,互相纳受又何不可。
如此,芥子纳须弥的立论就已经成立了,理解它,需要的仅仅是让我们换一个思维模式,或者说是更深层次的思考事物的另一个层面,脱开一些固执,让我们感受事物所展现的本质。
同时,芥子纳须弥告诉的还有我们处事的态度,佛法总是要回归到现实行动中才会具有生命力,才完成他所存在的价值。
这里所要显示的是一种圆融的思维方法,事物大小相容,长短相依,那么生活中又何必斤斤计较某些是非曲直,放下固执的本位思维,风幡本不动,动者是我心。因心起念而有善恶,换个思维模式,站在本质上看问题,许多烦恼当下就可以迎刃而解的。
嗑瓜子本是娱乐,嗑着嗑着,也能嗑出世间真谛来。
文:然妙法师下一篇:一诚长老:念头虽多不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