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法眼宗第三祖永明禅师是怎样一位祖师?

2016-11-01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永明延寿大师

汉传佛教八大教派发展壮大以后,禅门五宗完全独立。在五大宗派中,只有永明延寿禅师及其法眼宗回过头来,沿用完整的教法体系,不仅汇归,而且统摄全体教法。

不立文字的禅宗,一旦作起文字商量,便要将所有的文字统摄到一起——这是法眼宗的壮举。提到永明延寿禅师的“和会禅教”,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百卷巨著《宗镜录》。永明禅师的贡献给后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但若脱离开禅师个人的修证去理解这些,恐怕只会流于表面。但凡于见地上有非凡成就者,多具备修行的真实受用,永明禅师亦然。

实证的禅人: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永明延寿禅师,浙江临安府余杭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幼年习儒,少年得志,怀经世济国之抱负,十六岁就作了《齐天赋》献给吴越王,二十八岁便做了华亭(江苏松江)镇将。因在任上用官银买鱼虾放生,事发将被处死,镇静自若,毫无惧色,后得吴王赦免。此后,便投放弃官位,辞亲割爱,投龙策翠岩令参禅师出家。其时乃公元933年,大师年方三十。

禅师出家后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无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后往天台山,在智者岩习定,有尺鷃等小鸟在他衣角中筑巢。待礼谒天台德韶禅师时,禅师一见而器重,密授玄旨。

一日出坡劳作,禅师闻柴薪堕地声而悟得玄旨,作偈曰:

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德韶禅师点头许可,其他衲子因此争先要成为永明禅师弟子。

此后永明禅师更精勤于道业,到国清寺修习法华忏。一日夜里,禅师绕佛经行,忽见普贤菩萨之莲花在手,于是有感于自己终身的修行趣向未有决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名“一心禅观”,一名“万善庄严净土”,冥心恳祷之后,七次信手拈起“万善庄严净土”一阄。于是延寿大师下定决心开始禅净双修,弘扬净土。此后禅师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一日在禅观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从而获大辩才。

后来,永明禅师来到明州(今宁波)雪窦山传法,法席大盛,后回杭州灵隐寺。建隆二年(961年),依吴越王钱弘俶之请,驻锡永明寺(即净慈寺),接化大众。禅师每日礼忏、禅修、说法不断。禅师每天早晨放生,晚上施食鬼神,黄昏则往别峰绕佛,称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每于深夜时分,寺里大众都可听到螺贝天乐及大师念佛声。永明禅师日日精进,日行百八件佛事,未有暂废。若有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切也。”于是特为禅师立西方香严殿,以助成其志。

禅师居永明寺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教施鬼神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永明禅师晨起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时吴越王敕号智觉禅师,世称“永明大师”。禅师一生著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唯心诀》《心赋注》等著作。总共有六十多部之多,加起来两百多卷,现存大概十分之三。

著述《宗镜录》: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法眼宗在早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不平凡的人物。初祖文益禅师,可以说是以一种文才并举而又很犀利、很敏锐地观察社会的形态来出现。德韶禅师是教义方面的大家,整个天台教观的发展,都跟他有实实在在的关系。

而发展到永明延寿禅师,到了一个高峰的时期,实现了对于整个汉传佛教的重新整顿和再发挥。当佛法在中国社会化、民众化甚至民间化了的时候,禅师把出现的所有五花八门的现象都点评一番,重新会归宗门、法眼。如此功劳,在他的那个时代看来,恐怕比僧肇大师还要大。

当时,永明禅师召集其弟子中明法之人,博阅义海,以天台、贤首、慈恩三宗观点互相质难,禅师则以心宗之衡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六十部、两土圣贤三百家之言,证成唯“心”之旨,著述百卷,名曰“宗镜”。

《宗镜录》一书,将教下诸宗的教法全部汇归到禅宗的一心,成为禅宗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发挥了文益禅师“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宗旨,提出“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的主张。

永明禅师博览教乘,说明一切法界的十方佛、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故这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假如了悟自心就顿成佛慧。又说“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宗镜录》中所提到的很多经典,在现有《大藏经》中有三分之二连名字都搜不到,何况原文。即使是尽举国之力,《大藏经》的编辑在每个时代也还是有很多遗漏。而《宗镜录》中,则能看到很多稀有难得、闻所未闻的经典与教诫。

当时的高丽王光宗看到《宗镜录》,深为感动,于是派遣使者执弟子礼,并派三十六位僧人前来学法,法眼禅风因而流布到了高丽。

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对法眼宗的发起和传承给予过极高的评价,对法眼宗的创始人法眼文益禅师,及其传人德韶禅师、永明延寿禅师关于“禅教和会”的思想大为赞赏,尤其赞赏永明延寿禅师及《宗镜录》这部巨著。

太虚大师还指出,清朝雍正帝最为崇拜永明延寿禅师的伟大事业。永明延寿禅师集《涅槃经》等成经海一滴,致力于禅教和会,使禅宗与佛教教法回归到唐及唐代以前的圆满辉煌。

和会禅教: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

在众多禅师当中,唯独永明延寿禅师把唯识宗真唯识量——玄奘大师最为核心的佛学思想理论,跟汉传佛教的大彻大悟、破最后牢关的境界进行并驾齐驱,一起来解释。这让当时教下和宗门的很多学者大为震惊:

夫祖佛正宗,则真唯识性。纔有信处,皆可为人......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

而他对真唯识量的解读也几乎被判定成关于此量的标准答案。他说:

“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因云: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眼识。合云: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者,皆不离眼识。同喻——如眼识,异喻——如眼根…………夫比量有自、他、共,随其所应,各有标简。若自比量,‘自许’言简,若他比量,‘汝执’言简,若共比量,‘胜义’言简。今此‘共比量’,有所简别。‘真故’之言,表依胜义,即依四种胜义谛中,体用显现谛立。”

禅师强调了该量所示为“依胜义”。胜义的所见是为何物呢?真唯识量在这里所交代的,是当时全印度宗教哲学界人士所无法质疑的“‘物’决不可能离于‘心’的‘心物关系’”,能与见证这类“心物关系”,便是圣解。于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有部是佛教界明显的偏“古唯物主义论”的宗派,举扬“物不离心”,是针锋相对的“破恶见”。

其次,“真唯识量”拒绝了“先人无我后法无我、先烦恼障后所知障”的偏颇断障次第,因为,烦恼、所知二障的先后关系,是要“心、物隔离”“物可离心”作为理念支持的。基于“粗重习气即是烦恼、深细烦恼即是习气”的大乘判教基础,“真唯识量”物不离心的正理所验证的,正是烦恼障、所知障同时断,人无我、法无我同时证的大乘断证见地。

“真唯识量”是“统贯一切之道、圆澈一切之理”,是能让人“尽其情、定其志”的大乘甚深教法。正符合太虚大师所言中国作为“大一统之国家,中和性之民族,非统贯一切之道不足以尽其情,非圆澈一切之理不足以定其志。而就其知识思想言论之所及,必于变中求得其常,偏中求得其圆为满足,非锡兰或西藏等边附国民之偏霸一方可自安者”的远见。

太虚大师曾就永明禅师融会禅教发表意见云:“分宗之极再和会教义者,则从法眼开始……至于永明延寿,更是将宗门教下大为和会……他精通唯识义,云:‘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融贯禅教者,尤以永明为最……永明大师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负初心,或若因诠得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

太虚大师极力推崇永明禅师“禅教和会”的原因,就是因为永明禅师既能本着一切教法归宗于禅门,而又使禅门不为繁杂学理所引夺。这样的主张虽然讲究释迦如来拈花微笑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而又在此标准之内,可予“大立文字”,以保障“教外别传”不脱离“教内真传”,而避免误入“道外乱传”的险途。

永明大师主张教禅和会而谈“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今时学者,既无智眼,又阙多闻,偏重遮非之词,不见圆常之理,奴郎莫辨,真伪何分。如弃海存沤,遗金拾砾,掬泡作宝,执石为珠……一向于言语上取办,意根下依通,都为能所未亡,名相不破”的原因,若能与言下会心,直取祖位,玄奘大师与永明禅师在常寂光中,必当破颜微笑!

万善同归:一心具足万行、指病宗门的禅宗实践

东晋时期,僧肇大师所破斥的见地只有六家七宗,可是发展到永明延寿禅师的时期,已经有一百二十种信仰方面的偏斜、十种严重的宗门弊端。他在另一部著作《万善同归集》中完成了对它们的指病,并从“以心为宗”的法眼宗旨来点评善行的价值。

在《万善同归集》里,永明禅师罗列僧侣轻蔑佛教善行、固守偏避的十种错误观念。他认为万善同归实相,一心具足万行,一切善行都不能被轻慢,任何一个微细的善行都将成为成佛之因。“万法皆心,认知是佛,曲指万行,岂不虚劳?”所有努力都不会空过。

比如说,什么是善?从心地来说明,当禅法在社会上推行了以后,有些人在禅的方面没有大的进步,反而轻蔑善行的一些行为。永明大师就来矫正时弊,比如他举了十种错误的观念:

第一种,万法唯心,到处都是佛。那么驱驰万行、苟涉辛劳,岂不是浪费吗?既然到处都是佛,那我们还行善干什么?拿白话来说就是这样。我看现在宗门的人容易这样,刚一打坐参禅,也许还不一定学佛时间很久,跟别人一见面、自己看了几本禅宗语录之后,全部都是佛言祖语了。动不动就是禅,一谈到善行的问题反倒不重视了、心不在这上面。常常以轻蔑的态度来打击别人点点滴滴的善行积累。

他还举出第二个问题:既然祖师说,善恶都不要去思量,自然就能得入心体,那还劝别人修行干嘛呢?别人不想善事、不想恶事自然就会开悟,那你干嘛还鼓动别人去行善、布施持戒这些呢?他还指出,所有的“万善”最终还是要统归到无念境界当中去的,那你还去分善恶,还要去躲那些恶、行那些善,有什么用?因为所有一切都是头头是道的,既然头头是道,还去求道干嘛?……

如是十类问题只是一个代表,往后一直列举出来的有一百二十种左右。这些修行人、对宗教有理解的人的思想弊病,在永明延寿禅师那个时候已经谈得十分透彻。

在另一篇著作《唯心诀》里,永明延寿禅师同样标示了当时社会人士的邪见。他指出一百二十种邪宗见地,详细叙述各宗学人在修行实践中累犯的一百多种错误,从理论高度进行层层的细密论证,把各种狂慧痴禅等都概括出来。

由此可见,在历代祖师提携下,法眼宗担当的禅门僧值这一角色万分重要。在军队,它相当于纠察队;在寺院,它相当于僧值师。永明延寿禅师一方面确立了万善同归一心(实相)、一心具足万行的相契于“一切现成”之宗旨的实践方向,一方面担负起法眼指病宗门的本分,将法眼宗的实践价值与独特风采推向历史的高峰。

永明延寿禅师是禅门法眼宗最为重要的集大成的祖师。他以毕生智慧所指示的修证方向与宗门发展理路,不仅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在今天显得尤为宝贵并且适时。这位祖师的风范依然遥响当下,禅门法眼的宗旨鲜活不减当年。

下一篇:皈依并不是皈依哪一个人 而是皈依三宝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