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证:禅定正念与幸福感密不可分
文:徐慰 刘兴华
关于幸福感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总体而言,幸福感是指个体所拥有的一种最佳的心理机能和体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很多,个体心理因素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近30年来,基于佛教禅定中提炼的正念(mindfulness)训练在西方逐渐发展。积极心理学将禅定作为增进身心愉悦的三大要素之一。禅定训练提升幸福感已成为研究者日渐关注的课题。
禅定及禅定正念训练的发展起源于东方的禅修技术,属于佛教修行法门之一。近几十年来,禅定及禅定正念被西方提炼成一种心理训练方法。禅定中的正念被定义为有意识、此时此刻活在当下、不二法门不加评判的注意。
禅定中的正念在心理治疗学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1979 年,麻省大学医学中心的Kabat-Zinn 创立“正念减压疗法”以协助病人应对疼痛、疾病和压力困扰。此后发展出了以正念为基础的正念认知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接受与承诺疗法。禅定正念训练的主要技术包括:躯体扫描、禅定观呼吸、禅定散步、禅定瑜伽等。其核心在于练习中观察和体验当下的个人情绪与感受,保持清醒的自我觉知。
禅定正念训练最初应用于精神病学临床,如对抑郁症、强迫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和躯体疾病的治疗等。此外,人们还发现禅定正念训练对一般人的正性心理品质亦有提高的效果。目前,在禅定正念提升幸福感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禅定正念训练对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其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人格、遗传等方面。西方关于幸福感在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探讨由来已久,目前形成了两大研究取向:快乐主义和幸福主义。快乐主义主张追求愉悦感,避免不愉悦和痛苦的情绪体验。多数人认为快乐主义取向的幸福感可采用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指标。而幸福主义强调完整的人生经历和人潜在价值的实现程度。主要以心理幸福感作为测量幸福主义取向幸福感的指标。两种幸福感的哲学基础不同,研究模式也存在差异。
2001 年,Reibel 等针对临床病人的运用禅定正念减压疗法提升幸福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后,出现了大量在临床病人中用禅定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的研究。此外,针对健康人群提升幸福感的干预研究也开始出现。Anderson 等发现针对于健康人群,禅定正念训练对其幸福感的提升出现了显著效果。之后针对健康人群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可见,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不管是针对临床病人,还是健康人群,经过系统禅定正念训练,其幸福感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禅定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资料图)
禅定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的研究方法
随着禅定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研究逐渐展开,其研究方法也越加成熟。在最初Reibel 等的临床干预研究中,采用的是并不够严密的单组设计。之后出现了严密的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对幸福感的测评也开始采用专门测量幸福感的问卷,如情感平衡量表、正性负性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等,对幸福感的测量更加明确。
近年来,经验取样法引入到禅定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的研究领域。该方法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中对日常经验和当下行为进行深度研究的技术,需要被试按固定时间或随机地自我报告当下的生理或心理指标。Geschwind 等采用了ESM 探讨禅定正念认知疗法提升抑郁症易感人群的幸福感效果。被试持续6天,每天10 次自我报告当下的正性与负性情感,以作为幸福感的指标。相对于问卷测量,ESM 有效消除了回溯效应,具有更好的信度与生态效度。
禅定训练提升幸福感的干预效果
禅定训练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效果,主观幸福感分为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3个维度。探究禅定正念训练提升主观幸福感效果的研究很多,干预效果得到了比较有效地验证。但对于正性情感提升效果并不一致。大部分研究支持禅定正念训练同时降低负性情感与提升正性情感。
禅定正念训练提升心理幸福感的效果
目前研究者测评心理幸福感的指标都是心理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将心理幸福感划分为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6个维度。Carmody 和Baer发现禅定正念训练可以提升被试的心理幸福感,并且提升效果与禅定正念练习总时间显著正相关。Smith 等也证实了禅定正念训练可以提升心理幸福感,并且与认知行为减压疗法比较,禅定正念训练在心理幸福感的提升上更有优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需要提醒的是,有研究者将情感问卷作为心理幸福感的测评指标。严格来说,这些情感量表都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范畴,能否测量心理幸福感仍存在争议。
——文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原文标题为《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父母过世多年了 还能做超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