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师《八大人觉经》

2016-03-14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二个,有连接感,连接感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个体,都在红尘中(包括我自己在内),每天办的事情都很具体,也很啰嗦,关乎于人的吃喝拉撒,关乎于人的喜怒哀乐,就是所谓的此岸世界的这些事情。那么,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你在这红尘的此岸做的非常具体的事件里,却能够感觉到跟一个超越的价值发生着连接,注意这要变成一个感受——你想一想就有,不想就没有,这不算——它必须成为你心中的一种感受。所以佛教中有一个法门叫念佛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就是皈依。这个法门是什么?这个法门相当于要跟菩萨和佛发生连接。就像有时候收音机、电视机要接收信号,就要调对频率,不断地调那个频率,找到那种连接感。一个人如果有这种连接感,他是很幸福的,他受苦也快乐。让他挑大粪,他也觉得有乐趣。总而言之,在你世俗的忙碌中一定要感受到一种神圣的价值、意义,如果没有这个,我觉得这个人是残缺的,还没有完成。所以这种连接感要建立起来。

第三个呢,他应该有新鲜感。新鲜感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他的心总是在当下,做每一件事,见每一个人,就像是第一次经历一样,哪怕是重复每一件事,都像刚刚在氧吧吸了氧一样。我们在寺院里每天念的经是一样的,有人问,每天念一样的经,多乏味啊!我说你知道吗,每天念一样的经,还得坚持念,这才了不起啊!我每天念还有新鲜感,还感觉到有意义。新鲜感怎么来修呢?就是你的心活在当下,你的心摆脱各种概念,各种价值观,各种判断,各种舆论,各种利害得失的缠绕,直接活在这个当下,这就是最新鲜的。你是活的,生命是活的,我们是活着的,是正在进行时,这个当下就是正在进行时,你刚一说就不是了,因为它正在进行,念念都在变化,你们感受一下当下。

第四个,要有一种统合感。统合感的意思是你能够——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都是在对立中,我们跟大自然、我们跟团队、我们跟其他的人,你要能跳出这种对立,感受到事物之间,人和人之间,自己和别人之间有一种关联,息息相关。这次汶川大地震对我们中国人是一次非常好的精神教育课程。几乎所有的人都体验到那一种透彻心扉的——佛教讲的“同体大悲”,都有那种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就是一种统合感的表现。你会发现,在那种感受中我们的情绪表现的是忧伤,是悲痛,是难过,对不对?但是实际上那里有一种生命的愉悦或者说一种舒适,比麻木不仁要好。它表现的是痛,是伤心,但是,这话不好讲,就是说我们在学佛中经常有伤心,大哭,实际上那个状态——比如你忏悔,或者你感受到佛菩萨慈悲,你哭泣,但是实际上在生命境界,它是一种愉悦。它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感受,是统合感。

菩萨的心,跟我们不一样,他的有序化会表现为刚才我讲的这些特质,我们可以用这些特质来对比自己,就知道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这个菩萨也许现在什么都没做,他坐在那里,但是他的心里充满了归属感,连接感,新鲜感,统合感,他也没有浪费时间。而你现在也许很忙,可是你的忙碌里有很强烈的自我私欲或者和别人斗争的、要征服别人的、要出人头地的欲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浪费,还不如一个菩萨躺在那里睡觉却充满了价值感,睡觉睡得很香。这是他的价值观。你们要注意,“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在佛教里,我们经常会发愿,发愿很重要。其中有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你们有没有发现它的表述里面有一种矛盾,都是“无”,无尽,无量,无上,然后还誓愿,这不折腾人吗?这正是菩萨的精进勇猛的精神,面对着无边,无尽,无量,无上,还能够勇猛前进,这就能够拓展我们的心量。众生、烦恼、法门和佛道都是无边无量的,实际上我们的心量也是无边无量的,我们的生命境界、生命的内涵,也是无边无量的,因此面对无边、无尽、无量、无上的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心量就自然地拓展了。所以这里面有一种非常善巧的修行方法。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愚痴生死”,注意,这是一个很简短的表述。愚痴造成我们的生死轮回,而“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菩萨应该不断地学习,学习的心是开放的心。佛教里有句话,“菩萨当于五明中学”,五明就是五种智慧,五种学问:内明是指佛学;声明是指修辞,写诗,作文修辞,乃至于歌唱;工巧明是指像建筑,机械,发明,制作;因明是什么呢?因明是逻辑,逻辑是用来和别人辩论;医方明是指什么呢?是指医学。“菩萨当于五明中学”,为什么菩萨要在五明中学?这五明中只有一明是佛学,就是内明,其它的四明都跟佛学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菩萨是围着众生转的,菩萨以众生为导向,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需要这些技巧、学问、知识,需要修辞,需要懂建筑,现在如果众生就是需要你来做房子,只念经是不行的。地震发生的时候,现场最重要的是把埋在下面的人救出来,那也是需要相应的技巧,你要懂得。

这次地震,据说刚开始挖的时候,很多人被挖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就停止呼吸了。后来专家来了才发现,因为人被压在下面,他的肌肉应激反应以后产生一种毒素,很强的毒素,等到这条腿或者四肢从被压迫一解放,毒素就进入到血液循环,到心脏,人就会死,这是一个常识,所以当被压的人快要出来时给他们喝点盐水,来稀释这些毒素,就可以了。因明,就是辩论,众生有错误的认识,你要能够说服他,要懂逻辑,帮助他发现他的错误。医方明,众生会生病,生病的时候就需要你懂医学。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需要不断地学,生生世世都学不完。很多菩萨是精通这些的。在佛教里讲,菩萨来到人间,行菩萨道,也不一定非要出家,他有可能来做医生,来做建筑家,来做文学家,做思想家,做艺术家,当然也可能做老板,做慈善家。所以,关于菩萨的学问在佛教里,菩萨道则在众生的世界里。

下面一个觉悟:“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是讲菩萨和谐的人际关系。菩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于布施。这次地震以后,很多人都捐钱,你们知道那时候我怎么想吗?我想,哎呀!我这个人太穷了,太没有福报了,我要有几十个亿就好了,我的贪心也很大。我感慨说我没有福,根本没办法帮助众生。“贫苦多怨”,贫苦不仅不能帮助别人,而且有时候还多怨恨。所以菩萨要通过自己的布施来增长自己的福报,有了福报才可以帮助别人,帮助众生,而在布施中要平等。

佛教里讲,菩萨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有四个法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第一个是布施,这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第二种是法,第三种是无畏。

财物不用解释了;法是知识,精神层面的。无畏是什么呢?无畏是安全感,心理的安慰、鼓励这些都是无畏。我们寺院去年做了一个慈善活动,就是跟红十字会合作,救助河北省境内的先天性心脏病患的儿童,我们三方一起筹款。当时议定说,每方筹款不少于三百万。当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有压力。有一次给一个信徒打电话,他用一种非常肯定的口吻说,这没问题,一定行!给我的印象很深。当时给我一个很大的鼓励和激励,我心里想,已经够了,这个鼓励比直接的财物还重要,还有力量。所以无畏施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无畏施不花钱,代价很低,用心就能做到。法施就是包括知识,我们告诉别人的一个方法或者一些智慧,佛法上的智慧也算。财施就是财物。所以布施是我们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一个技巧,你们在公司里过年过节给职工发点福利,其实都用这个方法,对吧!当然请客送礼也是,现在我们用这个用得过了。

爱语是什么?爱语就是在语言上,给别人一种温暖。

利行,利行就是帮助对方达成目的。他有什么困难你帮助他。

同事最难,同事就是和他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和他在一起,但是和他在一起是最难的。我们喜欢的人,我们愿意跟他在一起,你们作为领导来说,已经不能有喜欢不喜欢了,所有的人你都应该能够跟他在一起。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要把自己放下,把我放下,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把我的喜好、我的见解放下。现在的领导人这一点做得特别好,他们跟老百姓在一起过年,坐在炕上一起包饺子,或者下矿井,大家都觉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看“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在佛教里讲的是色、声、香、味、触,就是来自于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来自于身体触觉的各种欲望。你的心一旦被它牵制了,你就有问题了。这里讲一个菩萨要有高远的宗教情操,他虽然生活在世俗中,但他的心是高远的。“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虽然在红尘里,但是不贪染,所以佛教里描述菩萨的境界“就像莲花出于水,犹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中不停留,莲花从水中来,却不染污泥。这是讲菩萨在家的境界。

最典型的菩萨,恰恰是在家人。出家人在佛教里叫“声闻”,像我们,他们是偏重于解脱的。汉地的和尚有点特殊,通常汉地的和尚多受菩萨戒,叫“外现声闻相” ——声闻是跟菩萨相对的,是小乘的、放弃的、出离的。我们是外现声闻相——远离世俗,内密——里面,秘密的密,内密菩萨行。“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受菩萨戒,又有菩萨的发心,所以称为“菩萨比丘”。而典型的菩萨恰恰是在家人。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就是一个在家菩萨讲的,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说莲花生长在哪里呢?不生在高原,不生在陆地,恰恰生长在很低很湿很脏的地方。所以滚滚红尘,正是一个卑湿淤泥的世界,也正是能够生长莲花的地方。

“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在家菩萨在红尘中,在尘而不染尘,“不染世乐”,他的宗教情操是一种内心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他在红尘中,另外一方面,心有非常高远的向往。“常念三衣”,三衣就是出家人的袈裟,三种,有五衣、有七衣、有祖衣三种;“瓦钵法器”都是出家人用的 —— 虽然在红尘,但是向往着超越红尘的出家生活。 “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菩萨的心是三维的,不是平面的——在红尘,是既在又脱离,既在这同时又超越在这上面。菩萨的情操是这样的:当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没有忘记众生;当处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社会中,他又仿佛在山中一样。这就是菩萨的心灵世界。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生命的轮回中,众生在各种妄想、欲念的牵制下挣扎,就像在火炉里燃烧那样的苦。菩萨是发起大乘——这个“乘”读cheng, “乘”就是车,大乘是个比喻,就是大车的意思。大车可以装很多的人,小乘只能装自己和少数的人。菩萨发的是大乘心,不仅要度自己,还要度所有的众生,所以叫“普济一切”。进一步的,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个代众生受苦,我觉得你们诸位企业家都是在代众生受苦。你们看,要给国家纳税,企业要养活这么多人,有点钱了还有亲戚朋友来借,如果皈依了还有师父来化缘,麻烦多呢。没有灾害还好,有灾害各方面还要赈灾……层出不穷。所以你们是为众生打工的,其实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代众生受苦。本来这些钱如果是自己过日子,很知足,欲望也很小的话,一辈子都够了。我们有一个信徒,他就是这样的,就是香港旭日集团的杨钊,他讲自己的学佛经历就是这样的。当他26岁的时候,他就有这么多钱,可以不劳动而终其一生过比较舒服的生活。在这以前他拼命地工作,拼命地挣钱,也没有去思考过人生。到那个时候,他突然迷茫了,我还干什么?为什么还要上班?为什么还要挣钱?没有目标了。后来他就到处去参访名师,看书,各种宗教的书都看,最后到了佛门,找到了理想。哇!现在不仅要挣钱,而且越多越好。再挣钱的目标就不同了,为众生,主动为众生受苦。

你们现在在柏林禅寺可能觉得这里的条件还可以,房子也挺整齐的。在1992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废墟,1988年开放,就只剩一个塔,原来是一所学校占了,他们走了以后留下来一座旧校舍,我们住在里面,住的是砖房校舍。柏林禅寺就是在我的师父净慧长老的组织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修复起来,中间受了很多苦。我师父1988年以前在北京,在中国佛教协会编辑《法音》杂志。他自己讲,那时也没有想去管庙,也没想修庙,也没有想去哪个地方去搞佛教,就想做做学问,编编杂志,写写书,这样很好。所以他也不收徒弟,没有出家徒弟和在家徒弟,都没有。后来河北省统战部请他来,创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后来又要修庙,要修庙那就要收徒弟喽,所以我有体会,其实师父是在为我们受苦。他可以在北京,应该也很舒服。他到这来会受很多罪,很多的误解、诽谤——由于他做这些工作就会有误解、诽谤乃至于各种困难。这就是代众生受苦。你们不要把这句话狭隘地理解为众生生病,代他受苦,病到我这来。不一定是这样,帮助众生,就是代他受苦。

然后“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个大乐不是跟苦相对的乐,而是一种灭苦之乐,下面就是要讲这个。生命价值的实现——涅槃,这就是佛教所讲的最高的境界——涅槃。

涅槃通常理解为就是死了,那不对。什么是涅槃呢?我有个概括,帮助你们理解,实际上涅槃不大好理解,因为我也没涅槃,我现在只是思维上的,佛菩萨则在涅槃的境界中。勉强来说,涅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生命达到了和谐和圆满

这种和谐圆满,我们可以从很多层面去剖析它,我现在用四个层面:

第一,我们知道菩萨是觉悟的展开,菩萨要有智慧,要活得明白,所以要有静观。这也是佛教通常给人们的一个印象,一说佛教就是盘腿打坐,佛像也是盘腿的,闭上眼睛的,对不对?这是静观佛教。静观佛教所侧重的是智慧,是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息灭我们心中的烦恼,认识宇宙的真相。

其实佛教还有另外一面,就是行动的佛教。刚才我们听的那首歌叫《千手千眼》,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有一千双手,一千双眼,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千双手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来干活的,就是行动。千双眼用来干什么呢?是用来观察的——静观。在菩萨的境界,注意静观和行动有时候不能统一,在有的菩萨的境界侧重于静观,在有的菩萨的境界侧重于行动。有一生、有几生中他是静观的,然后一定也会在某一生命中侧重于行动。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曾经有一个本生故事,就在那一世释迦牟尼佛是行菩萨道,他那一世,他的生命是一只小鸟,在一个山林中和其它的飞禽走兽一起生活。有一天,突然那座山着起森林大火,滚滚浓烟,飞禽走兽纷纷逃窜。这时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就是这只小鸟,很小,但它飞到海里去,蘸到水,然后又飞回来,把身上的水抖下来,要把大火熄灭。你想,一只鸟身上的水有多少啊,怎么能熄灭一座山林的火呢?但是它不停地做!其实这就是一种行动的精神,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精神。

我们讲涅槃是什么?涅槃就是静观和行动的统一,叫一如。菩萨在静观中有行动,在行动中是静观的。在行动中静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不断地为众生去奉献,不断地去做,但是他并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做一样,这就是行动中的静观。菩萨在静观中的行动是如如不动的,但是心心念念都在利益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这两者的完美统一就是涅槃。

下面说息灭和发掘。息灭是什么呢?息灭是指我们生命中的缺陷——烦恼——息灭了,火焰息灭了。发掘是什么呢?是我们生命正向的特质展开了,负面的特质克服了。佛教有个术语叫“断”,砍断的断,断过患——断掉生命的过患、缺点。发掘有一个词叫“证”,证得我们生命本有的优秀特质。有人说涅槃是什么都没有作为。凡夫众生,他容易这样理解,涅槃是空无,什么都没有,这是误解。其实涅槃是生命最大的丰盛,是生命最大的收获,是最大的圆满,是生机勃勃,是一切具足,是充满生机的。所以这也是西方人现在理解佛教的很大一个障碍,通常他们把佛教理解为是毁灭的,生命变成什么都没,变成零,零就是佛教的目标,这是他们对涅槃的误解。实际上涅槃就是生命的大丰收。息灭,断过患,发掘,证得我们生命的特质,两者完全的统一就是涅槃。

这种发掘和圆满,有时候是指两种特质,一种是福德,一种是智慧,就是我前面讲的,活得明白,活得有意义,达到极致了,也就是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完成。主观世界的改造,在菩萨行中,要在改造外在的客观世界中去落实和拓展。

我们说改造主观世界是对个人的事。有的信徒们、有的朋友们误解了佛教的修行,以为佛教的修行上是一种逃避思想,或有逃避的倾向。不接触、封闭的,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跟人协调、转身对自己的,这就错了。静观是需要的,但是主观世界的改造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所以菩萨行,在静观有一个质量,有一个起点以后,就一定会行动。在一开始,这种行动本质上也是自利的,本质上自利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他虽然在改造客观世界,而实际上他是第一个和最大的受益者。在地震灾害中,很多人有这种发现,觉得好像我去做救灾的时候,其实我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受到了教育,我要感谢接受我帮助的人给了我机会——菩萨行在很长时间内是处于这种感受中。

实际上我们要感谢这个充满缺陷、充满苦难的世界,以及充满挑战的生活、充满危机的时代。前面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结论:在小乘的境界叫出离——这个世界不好;在菩萨的境界,这是机会,叫危机,所有危后面都有机。记住,所有危险、危难,所有缺点、痛苦、挑战后面都有机会,看你能不能把握。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理解菩萨面对世间的无常,面对苦,面对缺陷,他的那种勇猛、勇敢从哪里来。凭什么勇敢啊,因为那大火是他需要的,熊熊的大火正是他需要的,他要走进去;充满挑战的世间是他需要的,是他必须经历的课程;很多需要你帮助的人,一大堆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他所需要的,经历了这一切他就能拓展他的内在。

诸位,你们在订立你们企业的发展目标时,通常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外在的愿景—— 公司今年盈利一个亿,五年以后要变成三个亿,再五年变成十个亿,我们很容易订立这种外在的愿景。但是一定不要忽略订立你们内在的愿景——当公司盈利一个亿的时候,你的心量、你的能力、你的才智、你的眼光、你的心胸都是跟那一个亿匹配的。你想发展到十个亿,你等着,你要蜕几层皮呀!你要死几回。那时候的你已经不是现在的你了,而且这一点你要主动地去做,自觉地去做,自觉地迎接挑战,去接受那挑战才有可能。所以说你不要指望我还是现在的我,然后明年十个亿,后年一百个亿,这不可能的,主观和客观是配套的,福德和智慧是统一的,心量的大小跟你外在的拥有是匹配的。所以菩萨行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拓展内在,最后统一、圆满就是涅槃,就是佛,佛教里讲如如、一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回到经文,经文的最后一段就是讲这个了: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乘法身船”,法身就是智慧,宇宙的法则,到达涅槃的彼岸。涅槃的彼岸虽然很圆满,很快乐,但是菩萨不能贪恋在里面,他还要回到众生的世界,“复还生死”——本来已经过河了,还要回来,折回来“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你已经过去了,但你不要抛下我们不管!你还要回来,回到我们中间来。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他的原话是“无芥子地”,芥子当然很小了,我们就说一寸吧!说这个世界没有一寸土地,在我过去生中未曾洒下热血。我们想一想,那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生世世的生命中为众生奉献自己,洒下热血,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他的血,这是佛的境界。反过来我们观察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所有利益他人,帮助众生,奉献自己,所有这些感人的事迹,其实都是佛性光芒的闪烁,包括诸位在内,佛性的光芒就在你我身上放光。此时此地的这个世界有许多伟大人物,为众生奉献自己,他们就是佛的化身、菩萨的化身,也是菩萨行的展开、展现。我们可以这样来讲,如果没有佛性的光芒,这个世界就在黑暗中,太阳不会升起,这个世界不能够运转,真是这样的!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我想引导你们来理解另外一个词,叫“觉有情”,就是自觉觉他的有情众生。因此佛菩萨不是无情无义的,他是大情大义的。佛菩萨是世界上情感最纯洁、最广大、最丰富的人。最纯洁,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最广大,普度一切。

下面说“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是菩萨来到人间要做这些事。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弟子要每天念这八条。你在读诵它的时候,心中就会生起如同佛菩萨一样的心态,当然那些所谓的罪业就没有了。罪是什么呢?实际上,我们生命中优秀的特质开发出来的时候,它就转化了,所以罪也是空的,它是转化的。就像我们身上的一个疙瘩,如果你的血液循环畅通,它就没有了,不是实际有个疙瘩在那里。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菩提是觉悟,正等正觉,然后“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结束我们在生死轮回中的漂流,生命安住在和谐、快乐中——这种快乐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一种和谐,不是感受上和苦相对的快乐。

这是《八大人觉经》,今天简短地给大家做个介绍,希望你们下去以后有机会再找一些参考书再深入研究,我就讲到这里。

文:明海法师

下一篇:获得快乐的三个要点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