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安忍?
对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我们在宣讲佛法的理论和修持体系的时候,只宣说佛法带来的利益,大家都会喜欢听,但是除了我们喜欢听的部分,还有应该听的内容。
佛法所有的理论体系我们都应该听,而我们喜欢听的是一切都会很美好、很顺利等等,但这只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违缘、障碍绝对会出现,我们应该学会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怎么样通过理性的智慧去观待它,积极地处理它,以后不再发生同样的问题等等。我们要正视违缘,伤害、痛苦肯定会有,关键是怎么样去面对,而不能认为只要皈依佛法、学习佛法,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佛菩萨和上师都没有这样保证过,不会有任何人给我们作保证。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应该有合理的心理预期,树立清楚的目标,了知遇到违缘怎么处理,遇到顺缘如何对待。佛法是充满理性、智慧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楚当前所处的情形,然后了知怎样去观待它,如何去营造一个更好的缘起,从而走向觉悟,并且帮助其他众生走向觉悟,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应该有的正知正见。
回到颂词当中,现在我们讲的是安忍品的第三个科判:“宣说嗔恨之颠倒理由。”意思是我们在受到众生打骂、伤害的时候,不能够嗔恨、伤害对方,我们所给出的一系列能够嗔恨的理由都是颠倒的,因此嗔恨众生是不合理的颠倒行为。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
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
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
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颂词进一步讲到,如果我们在遇到伤害的时候,嗔恨对方是多么的颠倒。“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依靠怨敌我可以修安忍,通过这个善行,可以消除我多生累世的诸多罪业。“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但是怨敌依靠我这个对境大发脾气、发嗔恨心,对我造成伤害,这个罪业的缘起不会空耗,所以他会堕地狱,在漫长的时间当中感受痛苦。
“若我伤害彼”:怨敌是因为伤害了我而堕地狱,所以换个角度思维,是我伤害了对方。“敌反饶益我”:相反,怨敌却是在饶益我,帮我消除了很多罪业。“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对待这种情况,你这颗粗暴的心为什么不能对对方产生慈爱心反而生嗔恨呢?这是非常不应理的。这是根据前面六句颂词的内容所得出的结论。
我们的心很粗暴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体现在“反嗔彼”上,对照科判可以了知,我们不应该嗔恨伤害自己的怨敌,否则是一种颠倒的行为。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修行者,准备进入或者已经进入菩萨道,已经学习了安忍的教理,在遇到这些伤害、违缘甚至侮辱的时候,应当依靠教言调整自心,缘怨敌而修安忍。
当然前面学习第六品的时候也曾提到过,所谓的忍辱并不是憋着火气不爆发,内心已经怒火中烧,但身语上不显现出来,虽然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算忍辱,但是在佛教当中,尤其在大乘菩萨道当中的忍辱,并不是暂且忍气吞声以后伺机报复,而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生嗔。当然刚开始如果无法做到不生嗔,最好也不要暴露在行为、语言上。真正安忍的精神,不是外表伪装安忍,实际内心已经充满嗔恨,而是从根本上入手阻止生起嗔恨心。这的确是很难做到的,但无论如何,在遇到伤害的时候,应当使用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安忍的理论去观察、对治,依靠怨敌而修安忍。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说明了修安忍能够清净我们多世以来的罪业,这是安忍的众多功德之一。因为安忍是一个难行的苦行,如果我们能够行持,通过巨大的安忍功德可以清净多世当中累积的罪业,所以它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消除罪业的善巧方便。同时,修安忍也是累积巨大福报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当中累积无法想象的善根。另外,修安忍还具有让我们生生世世智慧敏锐、容貌端正、累积成佛的资粮等功德,当然最究竟的功德就是成就佛果。所以“消我诸多罪”其实只是诸多功德之一而已。
怨敌在伤害我们的时候其实是在帮助我们,使我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是怨敌帮助我们修持了佛法,获得诸多法行。如果没有别人伤害我们的因缘,可能会有安乐的生活,但也只是仅此而已,额外的功德比如通过安忍消除罪业、积累资粮等一系列善根就无法获得,从这个方面观察,怨敌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既然如此,他就是我们的恩人,为什么还要嗔恨他呢?这就是我们不能嗔恨怨敌的原因。相反,如果嗔恨他了,当然就是一种不应理的粗暴心识,这是嗔恨对方是颠倒行为的第一个根据。
第二个根据来自于“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当然不论我是否修安忍,怨敌都是以嗔恨心对待我的,这个方面暂且不谈。但不管怎样,怨敌因为看我不顺眼,内心产生嗔很,进而可能在肢体上打击我或者语言上辱骂我等,他的起心是恶,行为也是恶,依靠我这个对境做了不善的身语意行为,就会有恶业的形成和累积,恶业成熟之后就会堕地狱,感受漫长难忍的痛苦。所以在分析了整个过程之后会明白,怨敌之所以堕地狱是因为看到我而产生了不悦意的情绪,依靠我作为对境造下了罪业,虽然不是我直接让他下地狱的,但是我也有一部分的责任。
既然如此,我应该有一丝愧疚心。但是我非但没有愧疚心反而嗔恨他,这就大可不必了。就好像世间也有这样的情况:对方是因为我而犯了错,我就有一份责任,倘若我还落井下石地诋毁他,就真的非常不合理了。所以通过分析这句颂词可以了知,对待怨敌应当有一份愧疚的心态,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嗔恨心就不容易生起来。
第三个根据来自于“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这句是对前面内容的归摄,是我伤害了对方,怨敌反而饶益了我,成全了我的很多功德,从这两个根据观察下来都不应该生嗔心。因此,如果受到敌人打击的时候我对他生嗔心了,这就是不应理的。所以,通过慢慢地观察事情的起因和过程,把每一个侧面尽量地分析到之后就知道,其实在这个事件当中,表面上是对方打了我,如果我能够安住在安忍的状态,那么我就是受益者,对方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因此他就是我的恩人,我应该对他产生慈爱心,想方设法地利益他,而且对方因为我的缘故堕恶趣,更应该尽量给他念修经咒、佛号等做回向,尽量让他得到救度。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观察会发现,我们平时所谓的正常反应是很可笑的,觉得对方伤害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复,其实并不合理。当然单就世间的角度而言,有些人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但是此处主要是从修菩萨道的角度,从菩提心的侧面,或者从更深细的因果层次去分析观察的,作为一个菩萨,或者作为一个修菩萨道的人,采取安忍的态度就应该是合理的,这是佛菩萨认同的一种方式。而且诸佛菩萨都是通过成功地使用了这些理论和修法,现在已经获得了觉悟,那么我们跟随这个思路去观修,也可以顺利地修成安忍、消净嗔恨心。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敌人生嗔心是一种颠倒的作意,是不合理的。
来源:佛教导航下一篇:常起瞋心如同慢性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