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在家人前往寺院时这样思考可入道

2015-12-28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经典介绍】《大宝积经》,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凡一二〇卷。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主题。

梵刹庄严

【经典原文】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若入僧坊,在门而住,五体敬礼然后乃入。当如是观:此处即是空行之处、无相行处、无作行处、慈悲喜舍四梵行处。是正行正住所安之处,我当何时舍于家垢?我当何时住如是行?应生如是欲出家心。无有在家修集无上正觉之道,皆悉出家趣空闲林修集得成无上正道。——《大宝积经》

【经文解释】这是《大宝积经》中佛对郁伽长者的教诫,在家的菩萨假若进入僧坊,这里的僧坊就是指的寺院,即僧人住持、弘扬佛法之处。在家菩萨到此要特别小心谨慎,要尽到礼节,不要随随便便。他“在门而住,五体敬礼,然后乃入”,五体投地恭敬礼拜,然后再进入僧伽蓝。

“当如是观,此处即是空行之处,无相行处,无作行处“,应当要如此的观想,这就是修行三解脱门的地处。什么叫做三解脱门?”解脱“是自在的意思,门是能通达的意义,由这三种解脱门,就能够通达到涅槃城,所以称做三解脱门。

第一空解脱门,也就是观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寂的;缘生性空。是无我、我所有,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假若能够如此通达,那么对于一切诸法就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做空解脱门。

第二无相解脱门,既然了知一切法都是空寂的缘故,所以观男女一或者异等等的相状,实际是了不可得。假若能够这样通达,一切诸法是没有相,那么也就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做无相解脱门。

那什么叫做无作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也称做无愿解脱门。假若能够了知一切诸法无相了,那么对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无所愿求。假若无所愿求,就不会造作生死之业。假若没有生死之业,就没有果报之苦,就能够获得自在,所以叫做无作解脱门。所以我们想要到僧伽蓝,到寺庙里头去,要了知这个就是行三解脱门的地处。我们要特别小心谨慎,要恭敬,不可以随便。

“慈悲喜舍四梵行处”,是慈悲喜舍修四种梵行的地处。所谓的慈悲喜舍,也就是四无量心。无量是什么意思?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广大,所攀缘的众生既然是无量,所以能攀缘的心也是如此。

第一慈无量心,慈是什么?慈叫做爱念,也就是给予众生安乐之心、这个叫做慈无量心。也就是说菩萨爱念一切众生,爱护、想念、护念一切的众生。常常求得乐事,随著众生所要求的而能够饶益对方。

第二悲无量心,悲是愍伤的意思。愍伤也就是拔苦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常怀著悲悯心,拯救济拔,使令他们能够获得解脱。这个叫做悲无量心。

第三叫做喜无量心。菩萨庆喜其他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所以他就欣庆无量。

第四舍无量心。菩萨对于所攀缘的众生是没有憎爱之心—没有憎恨也没有偏爱之心,这个叫做舍。又想念到一切众生同样能够获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这个叫做舍无量心。所以寺庙就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行之处。

“是正行正住所安立之处,我当何时,舍于家垢”,我当来在什么时候能够舍离家庭的这种垢秽?我当来在什么时候,能够安住如此三解脱门的行为?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这种行为?

所以我们应当生起如此想要出家之心。没有在家他能够修习积集无上正等正觉的圣道。都是出家他趣向空闲之林,修习积集,能够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所以像我们世尊就示现出家,在家具缚有种种的烦恼束缚,而出家是没有障碍,出家是善法所收摄,在家没于爱欲的淤泥,而出家能够远离爱欲的淤泥。

文:果清律师

下一篇:要像防贼一样护持自己的心念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