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光法师:找回那颗不归的心

2015-12-08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学多少,对我们来说,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要回归自心,找到那颗不归的心。为什么找不到呢?因为太急呀,就好像大多数人贪着五欲一样,你遇到太多的好东西,都想要吸收过来,都想得到它,最后越来越急,心就静不下来了。

可是我想要的这些东西,到底对我的生命,无限生命有多大帮助?我要的是文字,还是要真正改变我的生命?我想要的这些当下能不能转我的心?能转心了,让我在这个境界上能够体会到法,自然心就静下来了。我们只吸收这些外在的东西,如果转不了心的话,对自己的下一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们即将消失;唯一不会消失的,就是改变了自己的习气,增长了自己的智慧,增长了怜悯之心、慈悲心。慈悲心是习气,智慧是见解。每天都需要有一段时间,比如十分钟、五分钟,什么都别做,静下来,观照观照自己的心。

多思维无常的道理,平常在生活当中去体会无常。诸法瞬息万变,本来之前想象的一个东西突然就变了。你想象的人,你的同行善友对你多好,突然就变了,就这么无常。我们这颗急躁的心就能慢慢慢慢静下来。我们的心手本想要抓的很多东西就不要再抓了。因为我们抓东西的目的是了解更多,看得更清楚,但是呢,最后反而迷失了,反而更不清楚了,产生的结果就是没有心力了,欢喜心没有了。就是因为一直向外求,失去了本源的东西,结果自然就没有心力了;就是本来我们在求受用,求欢喜,得到的结果反而是不受用,不欢喜——因为一直向外求,重视外境超过重视对内心的观照、提升,以及对自身习气的对治。一般的人都是在这种状态。当我对内心反省的能力超过我对外在的驰求、关注,那我自然就有动力了。一般人为什么苦呢?因为他对外在的追求占50%以上,所以一直处于一种大起大落的情况,要么非常欢喜,要么非常痛苦,但总的来说是非常痛苦。这种情况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各有各的所求。富人有富人的所求,穷人有穷人的所求,所缘境不同,但结论都是一样的——苦恼。

佛门当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学的东西如果没有拿来观照自心,结果就越学越枯燥。要以学习的心态来学——我是来学习的,我想受用它,我想和自心相续相结合。就像《广论》听闻轨理谈到的,“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听闻”,就是学习的意思;“随转”,当下就能体会。如果不能体会,可能是我们和三宝相去渐远导致的,就是心离师长,离三宝有点远了。那就停下来,祈求祈求,跟三宝接接电源,产生一种恭敬心和信心。要多发大愿,尤其是早上,培养这种习气,种这种善种子。善种子种好的话,来世,或者这一生的下半生就会感果。

戒体的功德

戒体的特点是能忆、能持、能防,防非止恶,止恶行善。这个要配合着业果来思维行持。我现在得到的受用、我得到的一切,不管是世间的成就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是我过去努力得来的。对境的时候,不善的行为我不能做,原因是我这样做的话,得不到好处,将来会感恶果。这里面是业果在支撑着,如果不照着业果行持,生命无法增上,甚至现在修学佛法的机会都会消失。在生死轮回中能值遇佛法,值遇善知识非常非常难得。在无始生死以来,我们当过国王、当过梵王,等等,我们当过很多人,做过很多事,也有很有钱的时候,也有很穷的时候。但是始终没有把握心智科学,来提升自己内心的智慧,导致我们离菩萨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还很远,就是根本还没有上道。

戒体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缘宗旨。为什么能忆、能持、能防呢?因为内心有一个高远的目标,和这个目标相反的“我”就要对治,自然就能忆、能持、能防了。缘宗旨的力量,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就是一定要成佛,没有第二条路。虽然成佛是在比较远的未来,但时间也是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你一直处在“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的境界,越来越快乐,人、事、物越来越圆满,时间的长短对你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去除比较、嫉妒

我们往往容易比较,不知足。实际上,应该安住当下,现在我的条件,该学什么就学什么。现在为什么那么苦?当然也是过去的业感的。过去因为资讯不发达,苦的人少,现在资讯发达了,知道的事多了,接触的人多了,都想跟别人比,就越来越苦了。但是你能比得过来吗?各有各的福报。他现在在这方面比你强就说明他过去世有在这方面努力,你去比较一点用都没有。看到他比我强,应该这样想,行!我向他学。当然也不能说我当下就要赶上他、在相上赶上他,当下努力种因就对了。

利他是无限的快乐

你看到别人苦,要拔别人的苦,但首先要了解自己苦不苦。“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我们自己对于解脱生死的圣道,对于它的因不了解,不清楚,我们就没办法跟别人宣说,没办法让别人了解。你自己对无常,诸法缘起性空的圣教的“生因”,就是它怎么来的,都不清楚,“不现彼难宣”,就没办法帮助别人。比如说一个穷人,你看他穷想帮助他,你首先得有钱。你首先得有内证的功夫,如果没有,你光求外在的东西,靠一些知识,靠学一点东西,只会说,那是帮不了他的。为什么?因为转不了他的心。要转他的心,必须先转自己的心。佛教是实践科学,世间人说佛教不重视实践,实际上佛教最重视实践了,必须得实践,不实践很难转变。所以不必着急,当你再产生这种心态的时候,你就想我自己有没有体会到苦,我自己对苦的体会有多深。有体会,你自然就有力量,心里面就会有无穷的力量,不用策励。这种力量不会造成你苦,只会给你带来快乐。悲苦缘众生是快乐的,要不怎么说菩萨都要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的状态是快乐的状态,非常快乐的,帮助别人是无穷的乐,绝对的。

来源:新浪佛学

下一篇:活在当下益处多多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