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学佛应当一门深入千万不要见异思迁

2015-01-04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我们经常听到:“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学佛首先是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有了这些基础,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开始学佛的人。但是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之前,必需对“什么是修行”、“需要什么心态”、“修行的宗旨又是什么”这些学佛修行的先决条件要有个明确地把握,在修行路上才不会出差错。那么,学佛修行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呢?

一、发大心

学佛首要在发心,这个心要发得无边之大、无量之大。心量越大,得到佛法的利益越多;不发大心,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古人所谓;“量大福也大,越贪越没有。”发心要正,不发正心则得不到实果。发心是因地,因地不正,果遭纡曲。佛经上说:诸佛如来因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发菩提心,由菩提心而成正觉。佛法是讲因果的,发成佛之心才能得成佛之果。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必得其下。”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土,在佛教未传入我国的两千年前就有了儒家文化,指出了许多非常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摆在了第一位,说明了发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谓“正而不邪”。省庵祖师曾经写过一本名叫《劝发菩提心文》的书,专门介绍了八种发心的差别,即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以发心最为首要,发心宜正不宜邪,要真不要伪,宜大不宜小,要圆不要偏。只有发了真正的圆满广大之心,才具备了学佛修行的资本。否则的话,漏囊渡海,无有是处!所以,发心以及发什么样的心,这点非常重要。大家必须知道检讨自己,还没有发起大心的同志,请您不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就从现在开始发起。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去探索第二步学佛修行的道路了。

二、定宗旨

学佛宗旨,首在开智慧,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出六道苦海,了二种生死,不受世出世间一切苦厄。所谓成佛,即是成大智慧,梵语般若波罗密。因为般若方可度登彼岸,所以开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门,舍此别无二法。学佛贵在自求自修,自除烦恼,自开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问路求医,走路吃药,还在自己。所以佛学考据只如地图和药方,与本病并不相干。学佛是学习与佛无二无别,同一没有烦恼、清净自在,不是变一个佛。学佛目的在断一切苦,得究竟乐。而欲得究竟乐,就在开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于修法。目标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学得方法之后,一门深入,此生必可成就,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法,都要同此目的、同此宗旨。

三、明修义

修行修什么?众生本来是佛,本来不用修,因冤枉而起无明之病,要恢复本来面目,所以叫作修。否则叫作建造,不叫修理。修心与修理物品不同,修理物品需要工具,而修心还是靠自心,以妄心修复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起一切妙用为止。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于一切行住坐卧之时检点观照自己,在佛堂打坐或者诵经念佛、礼拜都只是一时的,而修行却是在于时时。以般若观照自己,观世间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观自己本体与佛不二,此即是正修。无论何宗皆以净土为归,或念阿弥陀佛以净其土,或参禅修密以净其土,明心见性后方入正修,否则劳而无功、毕竟退转。所以在未明心见性之前都是走的冤枉路,但是这个冤枉路跑多了脚跟就硬了,等到开悟之后去除习气就更加容易了,因此这个冤枉路还是要走的,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四、求正法

佛陀说法都是应机施教,以去除众生的执着为目的,教法如药,没有好坏之差别,能治病者为良药,若反而执着教法,这就难免错误了,如《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可不知。欲求正法,先得求师。求师不可人情用事,比如药不对症,即当变换,千万不可勉强。如果参禅多年不见功效,可以改修净土,念佛到一心不乱后,自可明心见性、得大受用;或修净土多年不见功效,即可改修密宗,至证三昧后,回头再修净土,则定有把握。若方法不对,还死执要修,便难得利益。此事决择在师,当老师的应该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广论》说:“亲近善知识,就是亲近诸佛。”古人说:“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忧。”此法即是正法: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五、示要诀

凡夫与佛,本体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未达果觉之位,才叫凡夫。然此自性与佛毫无区别,只要一觉就是彼岸。为何不觉呢?就是我们起心动念都在妄想执着。《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所以,我们不起妄想、不起心动念的当下,不生执着而又清清楚楚的这就是没有业、没有罪的当下。常常作这种自我觉醒,今日有这样的因,将来必定会得这样的果。久久纯熟,功夫才能上路。照见五蕴皆空,心净无染,自然法喜充满。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只是随缘应付,善恶分明而不起我见,常与自己脾气奋斗。我见就是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我见不除生死难了,断我见破见思惑才能够了脱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所以佛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情为我爱,转而疏之;见为我执,解而空之。时间一长,自得自在。观察世间,无论千万种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还抵不过我一修;而千万个修,又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当知众苦只因不觉,极乐无过明心。《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照即是觉照之意。但是,我们习惯于流浪、习惯于妄想执着,有时仍然会忘记观照自己,或者虽然记起而又力不能转,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从生到熟、熟能生巧的过程,直到随缘不变、不变又能随缘方为究竟。

六、防诸病

一勿苦修:凡是毁坏身体不知用心的都不是佛法,佛以得大自在为主,若心不能自在而又破坏身体,这是绝对错误的。二勿怨修:修之本意在解脱得自在,如因怨而修则嗔根难拔,故当解释,使之得定开慧解空,入欢喜地。三勿盲修:盲修瞎炼,世人最多,得一正法,如理如量地修下去,直到明心见性,方不盲修。四勿压修:也就是不要硬求死定,压住妄念不起,如石压草,石开草长,虽得定于一时,但流弊于日后。五勿贪修:这是说不可以见法即求、见师就拜,如果得一正法,应当一门深入,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

以上所提的几个学佛先决条件,如果都具备了,那是再好不过了,现在就可以上路修行了。如果还不能具备,那么也不要太难过,就从现在开始也并不算晚。

下一篇:信愿法师:就看你有没有具足信愿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