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我们判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而是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地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蕅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
说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你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只能够这样讲。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趣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一个决定的方向,诸法无性。这个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你的因地发心决定这个善业的方向。
如果你今天修习善业是为了菩提,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个人天的善法,但是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引导,整个都带有菩提心的气氛。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为了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你整个善业都沾满了名利的气氛。因地有漏,果报自然是有漏的。
我们可以去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种种的善业,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修习很多的善业。当然我们今天是厌恶魔王,因为他障碍修行人。我们从经典可以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也是修习种种的布施,他盖了一个寺庙,他修了很多无遮大会,这当中还供养一个辟支佛,他还奉持八关斋戒,以三种福业的关系生为魔王,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善业,而这个善业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万德庄严,清净庄严的果报?
同样一个善业跑到魔王的内心当中,它业变成一个杂染的五欲的果报?为什么同样的善业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就是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就是这个善业我们给他们不同的方向,这个善业趣向于不同的结果。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讲出一个譬喻说,说牛去喝水,牛由于善心的因缘创造了牛奶来滋润滋养众生;毒蛇去喝水,毒蛇因为瞋心的关系而把这个水转成毒液来毒害众生。这两个众生同样去喝水,一个创造了牛奶,一个创造了毒液。说是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道的时候,一定要先诚意正心,一定要把目标弄清楚,你到底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想追求什么?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点。假设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诸善法,那都是魔业。
在《华严经》说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呢?你不想追求无上菩提,你修习善法是追求人天果报,你来生召感一个富贵的果报。但是富贵的果报就使令一个人容易堕落。你福报一大的时候,你的业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业,变成你今生的障碍。你想要修学佛法就很困难,因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这个障碍,你修习圣道就是魔业。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碍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离,在三界里面继续地流转。
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入大乘,并不在于你今天积集多少的功德,而在于你内心当中真实发起菩提心,这是我们第一个基础。
下一篇:生命可以透过努力,作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