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语:道理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是某一个人的学术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27集2014年10月31日讲于香港
“仁、义、礼、智、信”叫五常,这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有的。“五常”里头头一个“仁”,是仁爱,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别人跟我同体,仁代表这个意思。
“义”代表循理,人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不可以违背自然,这叫“义”。“父子有亲”,这个“亲”是“义”。“夫妇有别”,这个“别”是“义”。“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是“义”,“朋友有信”是“义”。没有“义”人何以立足于社会?所以“义”是循理,要遵循道理,不能够违背道理。
“道理”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一年的四季,是自然规律。人的心行与自然规律相应,就得到幸福、自在。
“仁”、“义”下面是“礼”。“礼”是礼节,礼节非常重要。有礼节,整个社会有秩序、有规矩,男女老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规矩。规矩从哪里来的?从自然法则里头来的,不是某一个人设计出来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学术,不是的。大自然的规矩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自性是什么?在本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真心是清净的,没有染污;真心是平等的,没有动摇;真心永远觉悟,不会迷惑。“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心,就是自性。一切道理,都从这个地方流出来的。
大乘佛教学什么?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平等、觉”而已。
恢复,一个清净心,清净心现前,在佛教称你作阿罗汉。能够恢复平等心,比清净更高一层,平等了,这个人叫菩萨;提升,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觉,这个人叫成佛了。你看经题上,阿罗汉的清净、菩萨的平等、诸佛如来的大觉,都在经题上。这从修因上说的,从学习上面立的,不同的阶位,经题的上半段是从果上讲的,就是你能够证得大乘,大乘是智慧,是自性本有究竟圆满的智慧。
第二个,“无量寿”。“无量寿”是讲德能,德能里头最重要的、最殊胜的叫第一德就是寿命,如果寿命没有了,一切全都落空了,寿命是诸佛菩萨到九界众生最重要的第一德。
下面那一句是“庄严”。“庄严”就是美好,“庄严”就是《大学》里头所说的“止于至善”。《大学》,佛教没到中国来,我们老祖宗,古圣先贤,他们随顺大自然,而悟出来的道理,把它作为我们学习的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大慈大悲”就是“亲民”,“亲民”就是普度众生,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亲民”是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依据什么理论发出这个大愿?这个理论就是众生与我是一体。所以明心见性之后,这自性里头的一个愿望,自然生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从“明明德”流出“亲民”。“亲民”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止于至善”是落实,看到结果了。
众生怎么样?真离苦得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那是什么?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止于至善。用什么方法?用教学,所以佛法是教育。释迦牟尼佛见性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一辈子。他七十九岁圆寂的,三十岁开悟开始教学,从三十到七十九岁,讲经教学四十九年,用现在人的话来说,他是什么身份?现在人说的“多元文化义务工作者”,他是这么个身份。他是教师,我们称他为“本师”,我们自称“弟子”。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弟子是学生,这要搞清楚,现在人讲多元文化,那什么意思?他教学不分国籍,不管你是哪一国的人,不管你是哪一个种族的人,也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统统没关系,你只要肯跟他学习,他统统收你做学生,做佛的学生,不必改变宗教信仰。在佛经很多,诸如婆罗门教,婆罗门是宗教,他们的信徒许许多多跟着释迦牟尼佛学习,称释迦牟尼佛为“老师”,自己是学生。因为他不是宗教,所以他劝别人不必改变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