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佛遗教经》浅释摘录
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做“能仁”、“寂默”。能仁──他能普度众生;寂默──他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你们应该尊重,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师父似的,要像恭敬师父似的,天天向戒律叩头顶礼。总而言之,你若修戒律,就能得到解脱;你若不守戒律,就得不到解脱。你天天不持守戒律,乱七八糟的,就会散漫,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慧力。所以首先要有戒律,你有持戒这个力量,才能生出定力来。你要持戒──持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所以你啊!要做好事时,也要想一想这里头是不是夹杂了不干净的种子?有没有不善的行为在里头?你看“尊重”,尊重就是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师父似的。珍敬,又拿它当无上金刚光明宝戒。无上,再没有比它高尚的;金刚,像金刚钻那么值钱,像钻石那么值钱,那么宝贵。要这样恭恭敬敬地面对戒律。
你应该知道戒律就是你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大师啊!你们都要守戒律、持戒律,这就是你们的师父。
“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你们比丘能持戒律,就是像我没有入涅槃一样,无异此也,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佛入涅槃之后,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以戒为师,时时刻刻都保持金刚光明宝戒,这种戒律──不贪、不染,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名,也不图利,什么都放下,也不好好,也无所求。我只要往好的做,我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人家对我好不好,不管他,只要我自己往好的做,这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这样,所有的在家人也应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你不持戒,就等于没有眼睛,眼睛瞎了。甚至你持戒律要像保护自己的头那么重要,你这头如果就要丢了,或有人要偷你的头,你一定会想办法保护自己的头,不叫人偷去,不叫人给割去。如果你说:“我等着,他要偷就偷吧!偷我的头,我就给他啦!”那你真是不爱惜你的生命,所以保护戒,要像保护自己的头一样。
“一切种植”:或者种圣诞树。“及诸财宝”:或者买一些财宝放在保险箱里。这些事,修道的人都不可以做的。“皆当远离”:都应该离开的,不要做这些事情。你做这些事情,就会被酒色财气给迷住了。“如避火坑”:你应该看这些金银珠宝,就像看到火坑一样的,不要接近它。“不得斩伐草木”:你也不可以去砍树斩草,所谓“一草一木,不忍折横”,一草一木也不忍无缘无故把它毁坏了。“一虫一蚁,不忍伤生”,就是一只虫子,一只蚂蚁,也不忍将它伤害了。“垦土”:或者开垦土地。“掘地”:用镐把地挖了个坑,伤了许多蚯蚓,和很多在地里的动物。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节身时食”:节身,对自己这个身体,一定要很小心,天天要做点运动,不要叫它那么懒,懒骨头似的。或者打打太极拳啊,或者做点健身运动啊,不要接近这么多女人啊!这都叫节身。时食,你要按着时候来吃东西。不要今天早,明天晚,后天又不吃东西。要有一定的时候,所以我们万佛圣城吃饭一定要在十一点钟吃饭。因为我们一天只吃一餐,若十一点不吃饭,会把我们所有出家人的肚子,都给饿得哭起来了。“清净自活”:生活一定要清净,不要那么染污,不要乱吃东西。你乱吃东西,那也是染污。所以要维持自己的生命令之清净,一点染污也没有。
学无止境,时时刻刻都不要放松,不要懈怠,不要懒惰。常常抱着一种虚心,不要自满,不要说我学佛学了几十年,已经够了,我什么都知道了。时时都要“有若无,实若虚”,本来是学得有一点成就,但是不可以自满,不要说我已经比任何人都明白得多了,不需要学了。要“有若无”,有好像没有似的;“实若虚”,实就是自己有所成就,功夫也有了,定力也有了,慧力也差不多了,但是这个时候还不要自满。所以,实若虚就是真真实实,有了道德,有了学问,有了智慧,有了定力,但也不要生出一种骄傲的心。常常要躬行实践,做人所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做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吃亏。不占便宜、受苦、不单独享福,能这样子,这对佛教有大利益,学佛一定会有所成就的。还要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好处要给人,不要给自己,要对人有好处,要利益人,不是要利益自己。你真正能利益人,那就是菩萨发心。我们为什么不能成道?就因为由无量劫以来到现在,不肯利益其他人,只是注意自己,所以我们到现在还是修不成功。想要修成功,就要多吃亏,不占便宜;学傻一点,不要学得那么聪明。这样子,一天比一天,你真正的智慧就会现出来了。
“结好贵人”:结好也就是讨好;结是结交、讨好贵人。贵人就是做官的;也就是到做官的地方溜须捧盛,或者去巴结,用种种的手段,结交贵人。“亲厚媟慢”:媟慢也就是一些唱歌、跳舞、饮酒的酒吧,或者是做种种不合法的人,或者男的、女的,乱七八糟的,这不必详细说出来。亲厚就是对他们不知有多好,和他们做朋友,和这些或者做妓女、娼妓这一类的人来往很密切,很有感情的,去亲厚媟慢这些骄傲的人。“皆不应作”:这些事情,真正修道的人都不应该去做。要怎样呢?应该“当自端心,正念求度”:应该自己端心,心没有邪念,没有邪知邪见,没有不正当的思想。正念,念也要正。端心正念就是叫你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求度,就是要求得度。得度就是了脱生死,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涅槃彼岸,这就得度了。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说你尽是吹毛求疵,好像马的身上,你若是不吹它的毛,它的身上看来很好、很光滑的;你若是一吹马毛,就会看见马的皮上有很多小小的毛病,或者小小的疝瘁,小的疮,这叫吹毛求疵。瑕,就好像美玉有一道裂痕,这叫瑕疵,这种就是毛病。也就是自己邪知邪见的这种习气,不应包藏着,都应该坦白,不应该覆藏起来,不应该把自己的短处收起来,叫人看不见,只表示自己的长处。
“显异惑众”:显,是显露出来。异,是奇怪的事情。好像催眠术,这很见功的,你一催眠,这个人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都是异端。还有好像扶鸾、鸾盘,或者鬼上身,或者用种种方法来骗人、迷惑人,令人不认识,不清楚了,这都叫显异惑众,标异现奇。令一般没有知识的人就都迷惑了,不知道,不懂了,这都是一种骗人的方法。
“于四供养”:好像在家人──优婆塞、优婆夷,应该供给出家人饮食、衣服、卧具(卧具就是睡觉用的东西)、汤药(有病的时候要供养汤药),这叫四事供养。对四事供养,你不应该贪而无餍,不应该自己有了,还要去攀缘,还要叫人供养,要得少为足,要知足。所以“知量”:知道自己应该用的数量──三衣钵具,要有一个节量。“知足”:就是没有的话也要知足,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趣得供事”:对供养这种的方法,要很如法次第的,不要生出一种贪心来。“不应蓄积”:就是不应该多多益善,不怕多,有人供养什么就接受;接受了,用不了就存起来。好像人家供养钱,你不需要用到这么多钱,把它存到银行去,这就叫蓄积。蓄是储蓄,积就是积存起来。修道的人“身边无爱物,自无烦恼生”,在你的身上没有什么可爱的东西,没有什么可放不下的东西,自然就没有烦恼生出来了。
这是说戒能生长一切的功德。出家修道的人,想要立功立德,怎样去立呢?就是持戒。你时时都依照戒律去修行,持戒而不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做一些犯戒的事情,这就能生一切的功德,什么功德都会生出来。你持戒不贪,不贪就是布施,能持戒也就有布施的功德;你持戒不犯戒,不犯戒也就是持戒的功德;你持戒能忍辱,这是忍辱的功德;你持戒也就是精进,这是精进的功德;你持戒也就会得禅定,这是禅定的功德;你持戒能生出种种的智慧来,这就是智慧的功德。你持戒就能生出种种的功德,所以戒是最要紧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持戒成就的。以持戒的功德才能成佛;以持戒的功德才能做菩萨;以持戒的功德才能证阿罗汉果,所以“戒”是最要紧的。因为这个,所以出家人一定要受戒,受了戒之后要守戒,不犯戒。
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所有一切的善事尽量去做;所有一切的恶事尽量不去做。不要做一些善恶夹杂的事,善恶夹杂是怎么样子呢?你做一点善事,又夹杂着一点恶事;口是心非,口里说的是很好的,心里想的是很坏的。这都是不持戒,这也就是善恶夹杂。做点好事而有所贪求,这就是恶事。
我们一定要真真实实照戒律来做,严持戒律。因依此戒,能“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能得到生出一切禅定的功德,能得到灭苦、了苦的这种智慧。得到灭苦的智慧,就没有烦恼了。烦恼就是苦;你没有烦恼,苦就灭了;灭了就生出智慧。有智慧的人,什么时候都没有烦恼,明明了了的。
我常对你们说:“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就是恶人”,你尽怨人,怨天尤人,这是恶人。“富人不占便宜”,真正富的人,有钱的人,不会尽想占人家的小便宜,不会一举一动都想要自己得到利益。想要占便宜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穷人。穷人他尽贪图小利,占人家小便宜,无论和谁来往,先打一打算盘:我能得到这个人的什么好处?欢喜占便宜的人都是穷人。你想一想,有钱的人为什么要占便宜?已经有钱了嘛!为什么要占便宜?总是觉得自己穷,总觉得不够,所以才尽想占小便宜。
“贵人不生气”,尊贵的人不会生气的,你看那一个人若是时时刻刻没有气生,这就尊贵,是贵人。“生气是贱人”,常常生气的人是很贱的,没有价值。“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烦恼的人都是愚人。
你看,我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人生烦恼是自己给自己上刑,自己打自己嘴巴,打自己耳光,你若是不信,你试试,生了一回气,生了一回烦恼,全身骨头节都痛的,痛得晚上也睡不着觉,吃东西也不香了,就那么厉害。所以你若能持戒,就能灭苦,也能生出大智慧。
“若人能持净戒”:假若有人能持清净的戒律,持得乾干净净,没有一点染污法,“是则能有善法”:这样子就能有一切诸善法的功德生出来了;若是不能持清净的戒律呢?就没有善法能生出来。“若无净戒”:假如你不修持戒律。“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所有一切的善功德都不会生出来。“是以”:因为这个。所以“当知戒为第一”:戒就是第一的“安隐”:能持戒就能平安,能得到一种快乐。“功德住处”:这是一切功德所住的境界。
“已能住戒”:若已经能住于清净的戒律。“当制五根”:你应该制止你的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你应该好好管着它,好好控制着它。“勿令放逸”:不要让它不守规矩。眼睛不视非色,耳不听闻淫声,舌不嘴香味,身不贪触尘。“入于五欲”:不要随着色、声、香、味、触所转。不要为财、色、名、食、睡所摇动。
“五根贼祸”:这五根──眼、耳、鼻、舌、身,眼被色尘所转,耳被声尘所转,鼻被香尘所转,舌被味尘所转,身被触尘所转,而五根的这种贼害,“殃及累世”:它连累你生生世世,没有完的时候,这种祸殃,是不知道有多久的。“为害甚重”:你若是恣情纵欲,被五尘的境界所转,这种害处是非常之远的,累世危害甚重,它危害非常的重。“不可不慎”: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人不可被这五尘境界所转。“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要特别谨慎。
“此五根者”: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心为其主”:这五根不能自主,而是由我们人的心来主持其事,控制五根。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当好制心”:应该要好好的降伏其心,要把心制住。“心之可畏”:我们人造罪业,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都因为心里头没有定力,所以随境界转。“甚于毒蛇”:心的可怕就好像毒蛇那么可怕,因为你一不小心,就被它咬死了;心的可怕也好像“恶兽”那么样可怕,随时可以咬死人;心的可怕又像“怨贼”似的,怨贼,与你有仇怨的这种贼。“大火越逸”:心的可怕甚于着了大火。“未足喻也”:就是前边所说这个毒蛇、猛兽、怨贼、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喻清楚这个心的厉害。
“制之一处”:我们若是能把心控制到一个地方,“无事不办”:能制心一处,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了。“是故比丘”: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出家的比丘,“当勤精进”:应该勤修精进的法门。“折伏汝心”:这种众生的狂心野性,应该把它折伏了。
现在这是说,我们吃东西就好像吃药似的,能把我们饥饿的病治好了,不管它味道好不好。证了初果须陀洹(初果阿罗汉)果位的圣人,就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证初果的圣人,走路不着地,脚上没有尘土。为什么他脚不沾尘土?因为他没有色欲,没有食欲,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见惑──见到就迷惑,这八十八品都断了,所以他走路好像在虚空里一样。他吃东西也不管味道好不好,都是一样的味道,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被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所转,能把好和不好的味道都变成一个味道,变成一味,吃了就养他的生命,这是证了初果阿罗汉能有这个境界。所以修道的人,你看他吃好东西也吃这么多,吃不好的东西也这么多,没有一点贪味道的思想,没有这种的行为,这个人已经是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的,这就叫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现在这一段经文是叫我们人对治食欲的贪心。
出家人吃饭的时候有三念五观。所谓:
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
三心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修道的人不要尽打妄想,不打过去的妄想,不打现在的妄想,不打未来的妄想,三心了不可得。你三心若是不了,没有把三心制之一处,前边不是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这个心制得什么念头也都没有了,一个妄念也没有了。制到一处,就没有什么事情没有办完的,都办完了。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什么都做完毕,再不会有来生了。三心也代表三念。三念是什么呢?第一个念“愿断一切恶”,愿意断了所有一切的恶,我不能在修道里头加了不善的念头,所以愿断一切恶。第二念是“愿修一切善”。上面两句也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第三念是“誓度一切众生”,我发誓愿普度一切的众生,把所有的众生都度明白了,令他们都明白佛法,愿意修一切善。这是出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应该观想的三念。你观想这三念,就不打其他妄想,什么妄想也没有了。
出家人吃饭的时候不讲话,而作五种的观想,所谓:
佛制比丘,食存五观;
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本来说“佛制比丘,食存五观”,若出家人、在家人很多人在一起吃饭时,可以改成“佛制食时”,佛制吃饭的时候,“食存五观”,要观这五观。五观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这粮食用了多少工?自己有多少的功德受人家的供养?这一粒米经过农夫多少的工夫才能有?好像春天种田似的,中国古老的方法,先种下去,然后用锄头把草都铲去,铲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摊上去,这是一遍。过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长出来了,又用锄头把它铲除一遍,铲完了又摊。每一次种田要铲三遍、摊三遍。你看这费多少人工?所以古来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锄禾就是铲地;日当午,太阳正在中午的时候,非常的炎热。“汗滴禾下土”,出了汗,就滴到禾苗土上。“谁知盘中飧”,谁知道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来得很辛苦的,由这看来,所以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么德行?是不是整天尽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参禅打坐?是不是天天学习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没有德行?“全缺应供”,或者这德行够了,或者是不够。那么我应施主的供养,我够不够德行?这叫“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第三,你要防备、小心一点。小心什么呢?小心你这个心,生出一种贪心来。离过,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这个心,见好吃的东西就生出贪心,吃多一点,这也是个过,贪心的过;不好吃的东西就讨厌了,就吃少一点,这讨厌的心也是过。你贪心是过;不愿意吃,这也是过。等为宗:你要好和不好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点,不好也不吃少一点,吃饱了就是,不要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这下子就是贪心,你看就这么厉害。修道是“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居饮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饮食上分别好和不好。所以防心离过,要离开贪的过和不愿意吃的过。贪等为宗,以平等食作为宗旨。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第四,我们吃饭要拿它当药来吃,它能治我们的饿病。我们的身体像机器似的,你给它吃点东西,它就做一点工。好像汽车,你给它买一点汽油放在里头,它就可以跑;没有汽油它就不跑了。现在(一九七九年)汽油缺乏,汽车也没有那么多,你看那公路上,汽车比以前少了很多。这也是很好的事情,汽车少了,就没有那么多车祸,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什么事情都有好有坏,往好的地方说就有好处;往不好的地方说,现在听经的人都少了,因为汽油缺乏之故。但你往好的地方说,他们在家里不会有车祸啊!很平安的,那不是很好的吗!所以什么事情都有两面的。这个“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东西就是真正的药,真正治我们饥饿的病。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我们吃饭是为什么呢?要修行,成就我们的道业因为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饮食的时候,就要有上列五种的观想。
“于好于恶,勿生增减”:对于色香味都非常好的、美的食物,看了就生了食欲。一看菜青青、绿绿的,真是好吃,贪心就出来了,好像在喉咙里伸出一只手来,想去抓好吃的东西。这是于好,生了贪心;于恶,恶就是不好吃的,看得也难看,很难看的样子,一看就作呕了,不要说吃,就要吐了,这就是恶。你不生分别心,对好吃和不好吃的都要平等,不分别好、不好,不分别好丑。所以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这一点上就不容易修行,你说那一个老修行能在饮食上不分别?能在饮食上不生贪心?不生贪心,这就是如法;你生出贪心,这就没有功夫。
所以吃东西时,见到不好吃的,你若是能吃,那就是有点功夫了;好吃的,你能少吃一点,那是有功夫了。不过这要真正有这种境界,而不是说我故意造作,我装出来的。好吃的,我故意在大家面前表示我是老修行,我不吃那么多,等没有人的时候,我就拚命来吃,把肚子都撑得爆开。
修道的要点就在这个地方,有人、没有人都是一样的。不是说人多,就做出一个假面具来,装模作样给人看:“你看,我是老修行,我不愿意吃好东西,好东西留着给你们吃;不好吃的东西,我故意多吃一口,教你们好认识我是个老修行。”这都不对了。你故意造作出来的,故意勉强弄出这个样子,那又错了,那和贪是一个样子。所以于好于恶,勿生增减,也不生想要吃多一点,也不生对那不好的想吃少一点,就是吃饱就够了。所以什么事情不要特别造作,不要故意装出假面具给人家看,修道是给自己修的,不是给人家修的;你给人家看,那不论修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有所成就的。
睡眠苦,一懒惰就想要睡觉,贪图安逸自在。为什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也不太过,也无不及,也就是不太饱也不饿,在中道上,睡眠就会少一点。
古人说:“节饮食,驱遣鬼使。”人身体里边有三尸神,所以说你若吃得太多了,这三尸神的力量就大了,就会教你睡觉,教你睁不开眼睛。节饮食,节就是节约,吃得稍微少一点,这时候睡魔就跑了,就没有那么多的睡眠,所以说“节饮食,驱遣鬼使”,驱遣这睡魔。
懈怠、睡眠,这是一种苦,为什么呢?因为什么事情也不能做。天天就睡觉,把光阴都空过了,对世界上一点利益也没有,对自己本身也没有什么利益。所以你若想对治睡眠和懒惰,就要精勤,要勇猛精进,不停止的来修行。
所以佛才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一般的比丘和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昼则勤心”:昼就是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勤心就是令你这个心不懒惰。“修习善法”:要修习种种的善法。“无令失时”:你不要把时间空过去,正好用功的时候,你却把它空过去了。“初夜后夜”:初夜就是夜间刚刚开始,后夜就是将要天明的时候。“亦勿有废”:不但白天要勇猛精进来修行善法,修习一切的善法,不要令时间空过。就是连夜间一开始和最后的夜间,亦勿有废,也不应该把时间都空过了。在中夜的时候,也应该诵经。
“以自消息”:这时候自己修行用功,或者你太累了,可以稍微休息。“无以睡眠因缘”:不要因为这睡眠的因缘,睡眠的这种情形,“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使令自己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空过了,一点利益世间的事情都没有做,甚至一点利益自己的事情也没做,把时间都空过去了。所以要时时警愓自己,不要任性去睡眠。
“常念无常之火”:生死事大,人死时有个无常鬼来请你到阴间去。这无常鬼一来的时候,一点人情也不讲,一定要带着你去见阎罗王。无常之火也就是这种,像火似的。“烧诸世间”:它把世间所有的功德都给烧了。“早求自度”: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信佛的人,应该早一点想法子令自己离苦得乐,令自己了生脱死,这叫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不要尽贪睡眠,生死也不能了,无常就来了,那时候你想修行,也没时间修行。所以说你不要睡眠,你要求自度。“诸烦恼贼”:所有烦恼的这种贼。如发脾气,发脾气就好像有贼来偷你的东西。“常伺杀人”:这种烦恼的贼,时时都在等着想要杀人。“甚于怨家”:他在这儿等着你,比什么怨家、债主、仇家都厉害。“安可睡眠”:怎么可以以为睡眠是那么好的一件事情,而贪图睡眠呢?“不自警寤”:你自己不警愓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醒来,而还要在迷梦之中?
睡觉就好像毒蛇似的。你若是愿意修行,就不要睡那么多觉;多拜佛、多念经、多持咒,这是修行。睡觉是越睡越愚痴,越愚痴越想睡,总觉得睡不够,这个是修行的一大障碍,这叫业障,常想睡觉就是业障。
“烦恼毒蛇”:烦恼就是毒蛇,有如毒蛇。“睡在汝心”:这毒蛇,你心里总是离不开它,不想和它脱离关系,所以它就睡在你的心里。“譬如黑蚖”:好像一条黑的蚖蛇似的,那也是一种毒蛇。“在汝室睡”:在你家里睡着。“当以持戒之钩”:那么你有这么一条毒蛇在家里,怎么办呢?现在教你一个办法,就是你要持戒,持戒好像一个钩。“早摒除之”:快点把蛇搬出去,不要教它在家里睡觉。
“睡蛇既出”:这条毒蛇既然出去,“乃可安眠”:这时候你想好好睡一睡,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那么这毒蛇是什么呢?就是业障。业障它教你来睡,当业障没有了,你才可以好好地睡一睡。“不出而眠”:你若是业障不消,尽想睡觉,“是无惭人”:是无惭无愧,不知道改悔的一个人。
“惭耻之服”:惭愧是自己觉得羞耻。惭耻之服,好像穿上一件衣服一样。“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当你把业障消了,烦恼没有,这个就是庄严法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由惭耻的衣服来庄严的,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惭就好像铁钩似的,它能管着人,令人不要做非法的事。不是管着人教人去做非法的事,它能管着人家不做非法的事情。“惭耻之服”:惭愧是自己觉得羞耻。惭耻之服,好像穿上一件衣服一样。“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当你把业障消了,烦恼没有,这个就是庄严法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由惭耻的衣服来庄严的,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惭就好像铁钩似的,它能管着人,令人不要做非法的事。不是管着人教人去做非法的事,它能管着人家不做非法的事情。
“是故,常当惭耻”:因为这个,所以时时刻刻应该生大惭愧心,生大羞耻心。“无得暂替”:一时一刻也不可以废止的,不可以没有惭耻的心。“若离惭耻”:你若是离开惭耻,无惭无愧的话,“则失诸功德”:就把所有的功德都失掉了。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有愧之人”:有惭愧的人,“则有善法”:就有善法可修。“若无愧者”:你若是没有惭愧,像这一类的人。“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和一般的畜生、飞禽、走兽没有两样,因为飞禽、走兽不知道惭愧。我们人所以和禽兽不同,就因为有惭有愧,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对的就去做,不对的就改了它。这是对治懈怠睡眠的初步方法,也就是对治睡眠烦恼的方法。
瞋,是瞋恨。恚就是生怒气、发脾气。这都是烦恼障道的因缘,所以必须要有对治的方法。对治瞋恚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用“忍辱”。以忍辱度瞋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瞋恚;你若是能忍辱,瞋恚就没有了。这是对治瞋恚的烦恼障,用忍辱来治它。
为什么能够忍辱而不生瞋恨心?就因为他没有我执了。没有我的执着,所以他被割截身体时,就有如割截虚空一样。他与虚空法界同体,因此割而未割,别人割截他的身体就像没有割一样,也好像是割到虚空里一样,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他不生瞋恨。不生瞋恨的时候,就是“当自摄心”:那时候他能将他这个心摄持住,不动念,有一种如如不动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这就是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他不令心里生出瞋恨来。“亦当护口”:不单要摄心,而且要护口,护持口业,不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种的罪业。“勿出恶言”:因为他护持自己的口业,所以也就不出恶言,不会用恶劣的言词来骂詈这个割截他的人。
“若纵恚心”:假使你不摄心,放纵你这个瞋恚的心,“则自妨道”:这样就对修道有所妨碍了。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发一次脾气,就把这些功德都烧没有了。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因为这个,所以不可以发脾气。“忍之为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这种的德行,这种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这种的功德,没有什么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能行忍者”:你能修行这个“忍”,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这样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大圣人、大贤人,一个伟大的大丈夫。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假设这个修行人,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人家骂你,或者打你,这种恶骂之毒。“如饮甘露”:骂你,应该当作在听唱歌的;打你,自己应该想这是撞到门框上。他骂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么甜。“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若是不能这样子的话,那你就是没有得道,没有真正进入道的门径。
所以有人骂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与一般的人不同了。
“所以者何”:为什么要这样子愚痴呢?“瞋恚之害”:你若知道瞋恚对人的害处,“则破诸善法”:你有瞋恚就会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碍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为什么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为你有瞋恚心。“坏好名闻”:你有了瞋恚,脾气大,譬如你做一个法师,若是有很大脾气,人家一提起来:“得了!那个法师没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气,那是他的本事。”这样一说,你说这多倒架子?所以你们每一个人,不要各处宣传说:“我的师父脾气真大,和我们一个样子。”不要这么宣传,这么宣传,那正是倒师父的架子。人家一听,会说你的师父一定不是一个善知识,一定是个恶知识。你看──坏好名闻,什么名誉都没有了。
“劫功德贼”:打劫功德的这种贼,就是瞋恚。“无过瞋恚”:没有再比这瞋恚的贼更厉害的了。
前面第一个,是讲瞋恚烦恼障对治的方法,有瞋恚心、脾气大的人就修忍辱行。忍辱就是对治瞋恚烦恼障的一个方法。第二是贡高烦恼障的对治方法,我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是比旁人有智慧,有知识,有道德,有学问,所以就生出种种贡高我慢的障碍,这也就是一种贡高的烦恼障。对治这种障,就要修谦下,自己要对所有的人都没有骄傲心,也就是要有谦虚和蔼的心。
“增长憍慢”:如果增长憍慢的话。这“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不出家的人,也不应该有憍慢的心,不应该有这种贡高我慢、骄傲,看不起其他人的这种思想。“何况出家入道之人”:况且你已经出了家来修道?想要修行得道,如果你还有这种贡高我慢的思想,这怎么可以的呢?“为解脱故”:你想要得到解脱的缘故,不受我执和法执所拘束。“自降其身”:自己应该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应该非常的谦虚,非常的和气。“而行乞耶”:既然到各处去沿门托钵乞食,可是还有贡高我慢这种骄傲思想的话,这一定没有什么功德的,永远都不会成就你希望得到的道业。
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没有一种谄曲的烦恼障。对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质直的心,要用直心,没有弯曲的心,来对治谄曲的烦恼障。什么叫“谄”呢?谄就是谄媚。什么叫谄媚呢?就是俗语所说的流虚。流虚是北方的一句土语,叫“流虚捧盛”,也就是说看见没有钱的人,他就不睬;看见有钱的人,他就要叩头,这叫流虚捧盛,又叫拍马屁,这也就是谄。也就是见到富贵的人就谄媚、赞叹,见到贫穷的人就骄傲、看不起他们。“曲”:就是委曲婉转,心里不直,用委曲婉转的言词来讨人欢喜,这和“谄”差不多。不过“谄”是对有钱人说的,“曲”是对一般人说的,不拿出直心来对人,总是弯弯曲曲的来欺骗人,不讲真话,没有一句真话。所讲出来的话是转弯抹角的,弯曲不直。
那么怎么样对治这个毛病呢?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人,你们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于人,说话不实的这种心。“与道相违”:你要修道,切记不可以有这种的行为。为什么呢?这个与你修道是相违背的,不是直的。你做什么事必须要直,若是不直,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了,说话行事都不要转弯抹角的。这个谄也就是见到有钱的人,尽说好听的话,尽说他们愿意听的话,这是谄媚语。曲,心里不质直,委曲之心。这是与道相违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
“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因为这样子,所以你这个“心”,要实实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你若是尽讨人欢喜,却说你是学菩萨,用四摄法。四摄法是什么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钱财布施给其他的人。爱语就是对人说好话,可是菩萨说好话,他是无所企图,无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里高兴,而不是教人高兴,好对自己有什么利益。若是为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说好话,这就是谄曲,不是质直。直心是道场,要用直心来对人,说话、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当知谄曲”: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谄曲“但为欺诳”:你用这种谄媚和不直的心来说话,这就是欺骗世间人,打妄语。“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们想要修道的人,“则无是处”:绝对不可以打妄语,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对人。“是故汝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当端心”:应该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没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没有了,歪曲不实的心也没有了。“以质直为本”:以这个真实、质直、不谄曲的心为根本。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绝对不可以对任何人有一种企图,或者有一种计谋。所谓勾心斗角,尽用一些手段使自己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有的。
“仁义礼智根于心”,它的根在心里头。“其生色也”;它有这种光辉颜色。“睬然见于面”;你若是充满了仁义礼智,你的面就有一种德相,有一种功德在里面。你若是没有仁义礼智呢?就没有这种功德的流露。那么不单在面上,也“盎于背”;就是“施于四肢,四体不言而喻”,所以有功德的人,人人见了他都欢喜,为什么欢喜呢?因为他有功德。就与人也无争、也无求了,所以第一个功德就是无求的功德。
所以说,要无求才是功德,有所求都没有功德。古来说:“到无求处便无忧。”你“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是是非非也少知道,烦恼也就少了。“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麻烦就来了。这个说你对不住我,那个说我对不住你,那个又说你对不住他;你我他这里头就有很多文章写出来,很多麻烦就现出来了。为什么?就都因为这个贪心、求心。求人啊!求财啊!
而有求没有得的时候,就有求不得苦。那么,已经得到的,又患失之,又怕丢了,包括财产、物质、一切一切。未得之的时候,就患得之;已得之,又患失之,又怕丢了。所以说起来简直没有一个止境,没有完的,都是尽有所求。那么无求呢?你能无所求,这就是功德。所以“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就没有苦了。
若要减少这个欲,能生诸功德。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少欲之人”:减少欲念的这个人,“则无谄曲”:就没有谄曲。要向人谄媚,向人说好话,又委曲婉转,怕得罪人,怕人不高兴,为什么要这样谄曲呢?“以求人意”:以讨人欢喜,令人心里听了很高兴。因为别人欢喜,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你若没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尘所转,耳不被声尘所转,鼻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为法尘所转,不被牵动了。
“行少欲者”;你要是能修行少欲的行门,这样的人,“心则坦然”:心里总是坦荡荡的,很坦然的那么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里,什么时候都是很开朗的,面上也很有光辉的──所谓:
仁、义、礼、智,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充实之谓美”,充实就是很圆满了,这个“美”就是很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个美人能再充实而有光辉,这就是个大人。“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又能变化,这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如何,就是到那个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了。这个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境界,就是神了。“无所忧畏”:因为他是个没有所贪求的人,就什么也不怕。怕什么?你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忧愁。为什么呢?无所求、无所贪了,活着和死没有什么关系,真是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无所忧畏,这就自在。
“触事有余”: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很达观的。“常无不足”:那么很达观了,就觉得什么都圆满,无欠无余,也常无不足,什么也不觉得不足了。因为这个,我想起我对你们说的那几句话,你们应该记得。说的是什么呢?我说,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不生气,生气的人是愚人。
富人就不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呢?就是穷人。他再有钱,想占便宜,这都是穷人。因为他觉得不满足,不满足还有所贪心。你若真是富贵。就无所求了,所以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做善的人,谁也不怨。甚至于自己吃多大的亏,也不怨人。你尽怨人呢?那就是恶人之类。这个也说人家不对,那个也说人家不对,自己什么都对,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什么都不对。所以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呢?就不生气,有智慧的贤人就不生气,生气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气,那是没有真正智慧。贵人,出贵的人呢?不骂人,什么时候也不骂人,贵人化以慈,他不骂人。骂人就是贱人,尽好骂人的人就是贱人。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也不要贪求什么物质,也不要贪求财产。所以“有少欲者”:若是有修行少欲法门这样的人,他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这三德了,“则有涅槃”:这就是涅槃,也就是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是名少欲”:什么也无所求,什么也无所贪,到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少欲了。
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由成、住、坏、空──这四个大劫所成就的。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可是我们人要研究研究,怎么会有成?怎么会有住?怎么会有坏?怎么会有空?为什么有成、住、坏、空?这个成住坏空,也就是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异灭。那么这个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是怎么样有的?
我们要知道,都是由我们的妄想所造出来的。所以说“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这念一动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乃至于人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来说,往那个世界;小的来说,往那一个国,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来说,这个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来说,我们这一个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
我们的妄想纷飞,有无穷无尽那么多的妄想,好像尘沙一样。在虚空里头,你看,那个微尘和那个沙,不知有多少,我们这个妄想也是那样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们有一个善的妄想,就是补助天地间正气的不足;有恶的妄想,就帮助这个世界的恶业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业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恶,那么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于你们看,今天我们大家聚会在这一个佛堂里头,有的讲讲这个,有的说说那个,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这都是妄想所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的聚会,是由我们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这些人,每一个人又有每一个人的妄想。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人来,是因为我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将来我出家修行,成立一个佛堂,这佛堂里又有张三、又有李四。张三呢,是五尺三吋半,李四或者是五尺四吋高;又有多少个女孩子在那个地方学佛法,多少个男孩子在那个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个出家人,多少个在家人,多少个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轻的有多少……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现在就现出这么一个境界来,在这儿共同研究佛法。
不论那一个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现出一个什么面貌来,现出一个什么样子来,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你生得很丑陋,也是在往昔尽打丑陋的妄想,你生得很美丽,就像那个女孩非常美丽,好像天仙似的,那也是在往昔尽打这个美丽的主意
应该常常观察,研究这个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没有贪心。“知足之法”:什么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常乐,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贪,没有忧愁,这就是安稳之处,安稳之处就是知足。不要有贪而无餍的心,要时时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边那个“少欲”,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贪心,现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尽向外驰求。
不知足的这个人啊!“虽富而贫”:虽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个贫人。因为他总有一种贪心,贪而无餍,这就是贫嘛!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的人虽然他是贫,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还快乐。知足者贫亦乐,虽然贫穷,他也乐。不知足者呢?富亦忧。即使富贵,他也忧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贫道”,贫道!贫僧!贫僧!没有说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所谓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我们要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念佛也精进,拜佛也精进,诵经也精进,礼忏也精进。这所谓的精进,就是要很虔诚地随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诞的日子,或是菩萨诞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会在一起来拜忏修行。对这一点,各位就要多辛苦一点。早一点到佛堂来,随喜拜忏,随喜念佛,随喜用功修行。不是说等到人家都拜完了忏,才到这儿来,这样子就表示不出来自己的虔诚。好像有一个人他要做生日,人人都应早一点去参加恭贺的典礼。你若是等到人家都贺完了才去,那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学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萨的圣诞,必须要早一点来参加拜佛的仪式,这才是对的。
还有,到庙上来不论有没有佛事,或者有没有讲经的时候,都不可嘻嘻哈哈地笑个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儿打打骂骂、蹦蹦跳跳的,这是不应该的。尤其年龄大的人更不应该带着一些青年人在那儿嘻嘻哈哈的,这对道场来说,既不庄严,又不恭敬。还有在道场里边,更不应该在那儿抽香烟啊!或者拿出什么好吃的东西,在那儿吃一吃,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见这种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没有说,希望说了之后,无论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么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这都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对佛是不恭敬的。
在庙上讲话,应讲一点佛法的事情,不要尽讲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么三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尽讲这些。尽讲这个,就是越讲越堕落,越堕落,越不容易学习佛法。为什么你诵咒总也记不住?就因为你太散乱了。所以啊,散乱无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盖住,记忆力也都给搬跑了,因此诵经也不能背诵,持咒也不能背诵。在这个佛堂里边跟着旁人来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问了也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就是混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所成就的,因为这个,所以希望各位注意这一点。
第三是远离的功德。远离闹市,也是远离;远离财、色,也是远离;远离名、食、睡,也都叫远离。你能远离,就有功德;你若是不能远离呢?就有罪过。所以修道的人必须要修远离行,远离一切诸恶,亲近一切众善。远离诸恶,首先要离开恶知识;亲近众善,也就是亲近善知识。
所以佛就说,“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求寂静”:要想求清净无为,寂灭真常的道。“无为安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这种平安和快乐。“当离愦闹”:就应该离开世间法,修一切的出世法。愦闹,就是在城市里边,天天都不知道做什么,整天忙忙碌碌,什么也没有成就。“独处闲居”:离开愦闹,就要居住深山穹谷。独处,一个人在那儿住着;;闲居,在那儿用功修道。“静处之人”:修行静虑的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这一切的帝释和一切的诸天,都一齐的在那地方恭敬你。鬼神见到你都礼拜你,尊重你。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因为这个,所以要把自己一切的众业、众事、众缘都舍离了,也要把他众舍离。“空闲独处”: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很清闲的独自在那儿居住。“思灭苦本”:想一想怎么样能把苦本──苦的根本灭了。“若乐众者”:假设乐于一切的事,一切的业。“则受众恼”:就会有众恼来逼迫,交煎自己。“譬如大树”:就好像一棵大树似的,这棵大树“众鸟集之”:很多的鸟都落在这棵大树上,“则有枯折之患”:鸟虽然是一种小的动物,但是如果多了,也就会把大树给压断,压乾了,令树有断折之患。
“世间缚着”:所有世间的迷惑,这种的执着啊,“没于众苦”:都好像陷溺在众苦里边。“譬如老象”:譬如很老的一只象。“溺泥”:它陷溺到泥沼里边了。“不能自出”:它想要出来,可是在泥里总也走不出来。“是名远离”:你若是知道这个,就不接近闹市那一些个境界、烦恼,一切一切都不接近,那么这就叫修远离的行门。
★我们听经,不论听多少,你就是听一句,而能身体力行,那就没有白听。你若时时刻刻都听,可是听完了像耳边风似的,就吹过去了,过而不留,这对你一点益处也没有。
精进,就是向前勇猛精进,疲倦就是“中道自画,半途而废”,走到一半自己就说:“我已经够了。”就要休息,要停止了。你若是精进,就不是这样子,也不休息,也不停止。你不疲倦,才有功德;你若是疲倦,就没有功德了。
古来的人修行,是昼夜六时常精进,不休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功德圆满。
修行也要念兹在兹,有事无事常在行,不管有事情、没有事情,都要勇猛精进的修行。道是行出来的,你若是不行,就没有道;德是做的,你若是不做,就没有德;这功德是修的,你若是不修,也就没有功德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能知道一点就行一点,如果知道而不去行的话,那就是等于不知道。即知即行,没有停止的时候。
“若勤精进”:假设你不懒惰,勇猛向前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则事无难者”:你若是能精进,那么什么事情也不困难了。所谓“铁杵磨成绣花针”,用一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功到自然成”,你的功夫到了,自然就会成。所以才说则事无难者,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精进也就是因为有诚心,若是有诚心,就算金的石头都会变化,都会开了,所以则事无难者。
“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汝等当勤精进”:你们应该勤力不懈怠地向前勇猛精进。在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中说: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譬如小水”:你要精进,譬如什么呢?虽然你不太精进,但是你天天修行,天天用功,也会有成就。就好像那个小的水,“长流则能穿石”:它若是常常地流,就能把石头都磨得薄了,磨得小了。穿石,就是把石头都磨得小一点,不是说在石头的中间穿出一个窟窿,不是那样的。在那个地方有石头挡着它,常常有小水流着,把石头也磨得小了,磨得没有那么大了,所以才能穿石。这也就是说,虽然你不是很勇猛精进,但是你若是能继续不断,朝于斯,夕于斯,白天这样子,晚间也是这样子,昼夜六时不间断的来修行,就能穿石。
这个石头也就是业障,你的业障能够消了,那么你的善根就能增长。修行就怕站(停下来),你若能天天修行,就会有成就;你若是一天不修行,那么就拉得很远了。所以说“站一站就二里半”,虽你开汽车开得不快,但是你不停止,那么它一样也可以走得很远。你要是一停下来,人家另外一辆汽车就跑过去,会跑二里半,跑过去了,所以“站一站就二里半”。那么你修道也是这样的,你天天修行,不间断地修行,时间久了就会成功的。你若是一股一股的修行──一股劲儿的修行,一股劲儿又不修行了,这样就不会成就的。
所谓: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我们学佛法就像是在逆水中,不是顺水。逆水行舟,你若是不往前进,就是退步,它因为是逆水,所以就向后退了。“心如平原走马”,这个心就像是在一个旷野地方中的野马似的,也没有一个龙头,也没有一条缰绳,“易放难收”,当你把它放开的时候是很容易,但是你若想把它给抓回来,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一定不可以疲倦,一定要精进。
第五是不忘念的功德。不忘念也就是不失念。不失什么念?不失正念──不失念佛的念,不失念法的念,不失念僧的念,不失念善知识的念,不失念良师善友的念。不失正念,而没有邪念。不失正念,心里就常清净;不存邪念,心里就没有染污。心里常清净,就是菩提心;心里没有染污,就是没有烦恼心。所以不失正念,就有无量的功德;你若失去了正念,就造了无边的罪业。
什么叫善知识呢?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帮助你发菩提心,不令你退失菩提心,而且能开导你发菩提心。所以又要“求善护助”:求这个善知识,来护持自己修行,发菩提心。你假如想要这样子,“无如不忘念”:你若想发菩提心,你就要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能发菩提心。
“若有不忘念者”:假设有这样的人,能不忘失菩提心,“诸烦恼贼”:这诸烦恼贼就是贪瞋痴这三毒,这三毒都是烦恼。你有贪心,贪不到就生烦恼;你有瞋心,也是烦恼;有愚痴心,又是烦恼,所以这贪瞋痴都是无边的烦恼。“则不能入”:你若是常常有这一个菩提正念的心,什么烦恼也都没有了。所谓“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所以这一切的烦恼也都不能扰乱你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摄念在心”:这个摄念,就是把妄想摄得不生,正念现前,什么时候也不会令自己心里打妄想,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在那儿发大菩提心。摄念,一念不生;摄念,把所有的念都归一了。“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种境界就是摄念,摄持这个念。
摄念也就是《孟子》上说:“操之则存。”就是摄(操)着,也就是管着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控制着自己的念,自己能做得主,不被痴心妄想所摇动。常常能回光返照,能反求诸己,能克己复礼,这都叫摄念的功夫。能把自己的私欲克除去,回归到天然的真理上,这就是克己复礼。摄念也就是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仁”,这个“仁”也就是摄念,你能摄念,就是在“仁”上了;你若是不能摄念,就离开“仁”了。
那么颜渊又问:“什么叫克己复礼?”孔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看这是不是摄念呢?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也就是不合乎法的这种境界你不要看。英文讲:You?look?too?much.看看东,望望西,看看上边,又看看下边。这个眼睛一点也不老实,睁得比牛眼睛还大,各处去管闲事,这都叫没有摄念。你看那个人,常常闭目养神,坐在那个地方,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就叫摄念。不东张西望的,南看北看的,这都叫摄念。所以“非礼勿视”,不合乎法的,不合乎礼的,都不要看它,不去看它,也不想看它,这就叫摄念。
“非礼勿听”,不但不合乎礼的事物不看,就是不合乎礼的声音也不听。你听那一些个流行曲,把你听得心里都乱七八糟的,妄想纷飞,那就叫不摄念了,所以要“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不合乎礼节的,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这都叫摄心。“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勿动,不是摇动,就是不要去做,不能去做,这就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也就是摄心。所以名词不同,意义是一样的。
那么摄心就是摄持其心,总管着自己的心,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行路有行路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都是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这就是摄念。心令这个念常常“操之则存”,在心要操之,就是管着它,操守着它。“舍之则亡”,如果你不摄持它,不管它,它又跑了,这个菩提心就没有了,亡就是没有菩提心了。
“若念力坚强”:若是这个摄念的念力非常坚固,“虽入五欲贼中”:虽然就是走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边去了,或者是色声香味触五欲里边。走到这里边也不要紧的,你若是念力坚强,这个念就是正念,正念坚强,虽然到这个五欲的境界里边,而五欲好像土匪似的,它尽抢你的珍宝。“不为所害”:它也害不了你,因为你有个正念,有个菩提心,不会被这些个境界所摇动,什么样的欲也引诱不了你,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就好像将军或者军队,穿上铠甲,穿上盔甲了。“入阵则无所畏”:穿上了盔甲,顶盔冠甲,就是入到敌人的阵里头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呢?就因为自己有了保障。因为你能摄念,摄念就不会为外边的境界所摇动,这叫有如穿上铠甲一样的,所以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这就是不忘失你那个正念的功德。
禅定就是摄心,摄心也就是思惟修,也就是静虑。你摄心就是制心,制你这个心,所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而这个“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在禅定里头,也就是禅定的境界。制之一处,是专一其心,心念归一。心念专一,在这个时候,一念也没有了,就是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你都明白了,就知道有个空理,你若是再能明白实际上连这个空理都没有了,空也无所空,能空、所空都没有了,能所双亡,在这个时候,能空和所空都没有了,就是一种湛然寂静的境界。若连这个湛然寂静的境界也不生,这时候一念也都没有了,你说你的欲念从什么地方产生呢?找不着这个欲念了。什么叫五欲?什么叫六欲?都不知道了。这时候也就是禅定,也就是真正的摄心了,那么自然就会生出无量的自在功德,无量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还是跟前边一样的。“若摄心者”:你若是能摄持其心,“心则在定”:这个心就是在定中。“心在定故”:因为你心在定的缘故,就有一种智慧。有这种智慧,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世间的生灭法相就是成、住、坏、空,这世间是怎么样成的?怎么样住?怎么样坏?怎么样空?法相就知道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增”是由人寿的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譬如人的寿命十岁,再过一百年就是十一岁了,再又过了一百年那就是十二岁。那么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也是每一百年,身量高度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再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为止,这么一增一减,就叫一个“劫”。
一千个“劫”,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算一个大劫。在世界上,“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是二十个小劫,“坏”又是二十个小劫,“空”也有二十个小劫。那么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所以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就叫一个大劫。世间生灭的这种法相,有定力的人就会都明白,都知道了。
什么叫智慧?不愚痴,就有智慧了嘛!也就是无明破了,真正的智慧就现出来了。烦恼即菩提,菩提是觉道,但不能说菩提是智慧。你发菩提心可以现出智慧,因为发菩提心就可以断烦恼,断烦恼就是证菩提。这就和反掌是一样的,烦恼的反面就是菩提,菩提也就是烦恼,只要一翻过来就是了。若是不翻过来的话,那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而你一翻过来,烦恼就变成菩提了。也就是晚间到极处时,就变成白天;白天到极点就变成晚间,这是一种轮流转。
“若有智慧”:你们假设要有真正的智慧,不愚痴了,“则无贪着”: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什么表现呢?就不贪着了,也不贪名,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吃,也不贪睡,什么都不贪了。既然什么都不贪,也就无所求了;既然无所求,这就是有了真正智慧的表现。你若是有真正智慧,就能不贪着;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定会贪着。
“常自省察”:常常自己省察诸己,也就是
常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这就是省察。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实智慧者”:有真实智慧的人,“则是度老病死海”:就是能度过去生老病死这苦海的一艘“坚牢船也”:一艘最坚固的大船。“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你若是能有真正智慧,那你就不会在假的事上用功夫,这就是在无明黑暗里边一盏大大的明灯。是“一切病者”:所有一切有病的人,“之良药也”:最好的一种良药。“伐烦恼树之利斧也”:也是斩断烦恼树的一把最锋利的斧头。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各位在家人。“当以闻思修慧”:你应该用闻慧、思慧、修慧,这三种的慧,“而自增益”:你要自己增加自己的智慧。“若人有智慧之照”:假设我们也有智慧的光明照耀,“虽无天眼”:虽然没有得到天眼,“而是明见人也”:这也是一个明眼的善知识。“是名智慧”:这个叫真实的智慧。
我现在讲经,你们来听经,这就是闻慧。你在这里听完了经,回去想一想,研究研究,得到真实的道理,这就是思慧。思就是思惟,听见了然后用智慧来研究研究,这就是思慧,思的智慧。你思完了之后,又照着这个法去修行,这就是修慧。老老实实的,不打妄语,不欺骗人,这就是实,真实的智慧。
什么叫烦恼?野心?!贪?!不错,你有贪心就有烦恼。那么你想知道什么叫菩提吗?就是没有贪心。没有贪心,没有烦恼,就是菩提了。这就如反掌之易,就像翻掌一样,一面是菩提,另一面是烦恼,很容易的,不要把它看得很高深。烦恼是菩提,也就是说烦恼里头有贪,若你不贪,就变成菩提了。烦恼是无形的,菩提也是无形的,只不过是个名词而已。既是名词,那么你把它转一转就是了,你没有贪心,就有菩提心;你有贪心,就有烦恼心。觉道就是觉悟了,觉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就是菩提。
“种种戏论”:戏论,戏就是游戏,去玩。游戏贪玩,把光阴都浪费了。连讲笑话,这也是游戏,真正修道的人是不讲笑话的,尽讲笑话就是戏论。连取个花名,取个绰号,取个别号,这都是戏论。你们若存有种种无理、无意义的戏论,口乱说笑,打妄语,身轻浮妄动。“其心则乱”:那心就会杂念纷纷,散乱不定。“虽复出家,犹未得脱”:虽然已经出家了,但是不会得到解脱自在的。“是故比丘”:所以各位比丘!各位佛子!“当急舍离杂乱心戏论”:要赶快舍弃扰乱心性的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假如你要得到寂灭的真正快乐,“唯当善灭戏论之患”:唯一的方法,是要善于灭除戏论的过失,以求得最圆满的毕竟功德。“是名不戏论”:这样称为不戏论。
“于诸功德”:对所有的一切功德,“常当一心”:常常要一心摄持你们的正念,来护持这功德。“舍诸放逸”:不要一天到晚尽贪放逸。放逸也就是随随便便的,自己想各处去玩一玩,就像小孩子似的,你和他一边讲佛法,他在那儿一边说我要出去玩一玩,〝Iwouldliketogotoplay.″那么这个就是放逸。“如离怨贼”:好像离开罪恶怨毒的贼一样的,不可以放逸,不可以有戏论。
“大悲世尊”:大悲世尊──佛,“所说利益”:所说的利益。“皆已究竟”:他都说到究竟处了,说到最好的地方了。“汝等但当勤而行之”:你们应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若于山间”:或者在深山穹谷里头,“若空泽中”:或者在旷野、大川泽里边,“若在树下”:或者在树下,“闲处静室”:或者在空闲处,或者在静室。“念所受法”:不要忘记你所学习的,所接受的这一些佛法。“勿令忘失”:不要把它忘了,所学的一切法都不要忘了。“常当自勉”:时时刻刻都应该自己勉励自己,自己好好的修行。“精进修之,无为空死”:你不要把时间都空过了,等到死后才来后悔,那时你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我如良医”:佛说,我就好像良医似的。“知病说药”:知道众生的病,给众生配药方,给众生药品吃。“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给了你药,你或者吃这个药,或者不吃这个药,这不是医生的过错,是你自己的事情。“又如善导”:又好像善于导游的人,做人家的一个引路人。“导人善道”:领导这个人到善道上边。“闻之不行”:已知道这个法,但你不修行。“非导过也”:这不是那个导师的过错,这是自己不修行。
“食不语,君子自重。”吃饭不讲话,这是君子自己尊重自己。“寝不言,古人良规”,躺着的时候,也不要讲话,躺着一讲话也就睡不着觉了,躺着时不讲话,可以念佛。
不要总是自己抢着去上香。你一争着上香,佛已经在想:“你这个人还学佛呢!你看你这么贪心,抢着来上香。”这上香,人家都是让给旁人的,你却来抢。所以这一点人人都要知道,不要抢着上香。你抢着上香,那菩萨一看,哦,你在那儿好像打架似的,和人争着来上香,这是没有功德的。我们念佛、诵经都要郑重其事,恭恭敬敬的,不要马马虎虎,这些大家都要注意。
还有我们信佛的人,不要尽放不下金钱,白天也想着我要怎么样发财啊!晚间也想着我要怎么样当官啊!总想着这些问题,不可以的。所以以后大家学佛,研究佛法的人,不要今天叫这个给他批八字,明天叫那个给批八字,后天又请那个给看风水。不要这样,你若是真有德行,不论什么都会好的;若是没有德行,批八字,批九字也没有用的,你批九字也不会走字的。那么看风水也是一样,若是没有德行,就是有好的地方,也会受不了,也得不到的,因为你没有德行,擎不住的。
一切的事情你往好的想,就是好;你往不好的想,就是不好,所谓“一切唯心造”,就是这样子。譬如万佛圣城那么样苦,闻居士到这儿她就认为是乐,说万佛圣城那么样的乐。有某些人到这儿来,他们却认为是苦了。所以我们知道,这就因为人容易被境界转,而不容易转境界。如果我们人能转境界,就是不好的地方,也是觉得好;人若是不能转境界,好的地方也觉得不好。所以永嘉大师说,你若是得道了,“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阿[少免]楼驮,翻译成中文叫“无贫”。他为什么叫无贫呢?就是他永远都不穷,生生世世都是富贵的,他怎么得到这个果报呢?因为他在往昔是个农人,是在田里种田的,每天一早起来,就带着饭到田里去。他早上在家里吃,中午是在田里头吃中饭,因为如果回家里吃饭会浪费很多的时间,他为了节省时间,能多做一点工,所以在田里头吃饭。这一天来了一个比丘,这个出家人是证果的辟支佛,一看阿[少免]楼驮的机缘来了,于是就向他化缘,化他中午的饭。
这个辟支佛现出瘦而露骨,好几天没有吃饭的样子,人人看见他那个饿的样子,都生一种可怜心。他就向这个农夫来化缘,化斋吃,他说:“我很多天都没有吃饭,你发发慈悲心,布施给我一碗饭吃,免得我可能会饿死了。”这个农人一看这人真的饿得很可怜,于是乎就想:“我一顿饭不吃不要紧,我应该布施给这个比丘!”于是乎,他就把他中午应该吃的饭,布施给这个辟支佛吃。因为他给辟支佛饭吃,所以以后九十九亿的大劫中,他都不受贫穷的苦,生生世世都有钱,都是富贵,所以叫“无贫”。
这位无贫尊者在那儿供养辟支佛,据说还有这么一个感应,什么感应呢?他那一天没吃饭,供养辟支佛,等到晚上要回家的时候,就来一只兔子,这兔子往前一跳,就跳到他脊背上,不走了。所以他就驮着这只兔子回家,教他太太出来一看,原来这兔子变成一只金兔子,是金子的。他卖了这金子,从此就发达,因此叫“无贫”。本来他还有很多的公案,现在只说一个大概,让你们大家知道供养三宝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什么叫“辟支佛”呢?辟支佛就是证果的圣人。有佛出世时,修行成了叫“缘觉”,无佛出世时,修行成了就叫“独觉”。独觉也就是辟支佛,具足叫“辟支迦罗”。这个独觉的圣人,你供养他一顿饭,就得到那么大的果报,所以在家人要供养三宝,也就是这个意思。这说起来要比你贩卖房地产都赚钱赚得多,比看风水那来得更快,所以这一点你们各位要知道,供养三宝这才真正的风水,真正走八字了。
这位无贫尊者,他观察所有在会大众的心理,“而白佛言”:对着佛说,“世尊,月可令热”:修行得了道的人,他可以令月亮变成热的。本来月亮是冷的、凉的,他可以把它变成热的。“日可令冷”:这个太阳呢?他也可以教它冷了。这是夺天地的造化,变化无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神通,有神通他可以令这一杯茶变成火。你不相信?就是这样子的,你没有法子不相信。
他就因为有神通,什么事情都可以改变的,“移山倒海,洒豆成兵”。移山,这座山本来是在纽约那儿,他把它搬到三藩市来,搬到洛杉矶来了。这一条小河本来在洛杉矶,他又可以把它搬到另一个地方去,就是可以这么妙,这么妙不可言的。怎么样搬呢?你在洛杉矶有一幢房子不要了,把它搬到另外一个州去,到那儿造一个新的,这不是搬吗?所谓移山倒海,甚至也可以把海改变了,譬如这水往东流的,他也可以把它改成向西流。随心如意,变化无穷,只要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叫如意通。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月亮可以用神通教它热,太阳也可以用神通教它冷,晚间可以变成白天,白天也可以变成晚间。晚间可以热,白天可以冷,所以神通是这样的。可是“佛说四谛”:佛所说四谛的道理,“不可令异”:没有法子改变,这是一定的,是决定的,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不可更改的,没有人可以改得了。“佛说苦谛”:佛所说的这个苦谛啊,“实苦,不可令乐”:佛所说的这个苦谛,是真实的,这种苦可以改变为乐的吗?不可以的,决定就是苦的,苦得比黄连还要苦,你没有法子改变它的味道。
“集真是因”:集就是苦的因,集聚烦恼就是苦的因。苦呢?就是集的果。“更无异因”:没有旁的道理可说的,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聚集很多的烦恼,就会有苦的,更无异因,没有两样的道理。“苦若灭者”:苦若是灭了,“即是因灭”:就是苦的因灭了。“因灭故果灭”:因为苦的因灭了,所以苦的果也没有了。
“灭苦之道”:灭苦有个道,要修这个道,你若是不修这个道,那么苦是不能灭的。“实是真道”:这个灭苦的道,就是真正所应该修的道,“更无余道”:再没有旁的道可以把苦灭了。“世尊,是诸比丘”:说这一切的比丘啊。“于四谛中”:现在所有的比丘对这四谛法,“决定无疑”:一点怀疑都没有,大家都相信佛所说的这个道理。
初果、二果、三果,生死还没有完全了生死,等证得四果阿罗汉,见、思二惑都断了,也没有见惑,也没有思惑。没有见惑,就是对着一切的境界,都不会被境界所转了;没有思惑,就是心里没有妄念,什么妄想都没有了。虽然说是没有妄想,但是只是粗的妄想没有,细的妄想还是有一点。
“法皆具足”:你若能自利利他,把自己忘了,那不管什么法都会明白,都会成就了。你若尽想自己,一天到晚自私自利,就一天比一天愚痴,一天比一天不明白道理。所以法皆具足,就是要自利利他。
我们修道的人要这样想,只要能利益其他人的,我们尽量去做,至于自己有没有利益,那不要想它。你自利利他,就是行菩萨道;你若专利他而不自利,这就是佛道。佛是只知道有其他人,不知道有自己,所以他才成佛的。我们学习佛法,要学佛的精神,所以要先利益其他的人。自己有没有利益呢?不要打算,这样子才是真正修道的人。
人若常常胡思乱想,想得太多了,邪魔鬼怪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你里边没有邪,外边的邪就进不来;你里边要是干净了,那些邋遢东西也进不来,所谓:“没有内虚,不招外感”,内里头若没有病,外边的病也进不来的,因为你防守得很严的,外边的贼它进不来。那么就因为你尽胡思乱想,所以就招来这种邪啊、鬼啊,上身作怪,所以种种的问题就发生了。
因为这个,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心修身。正心,就是不乱打妄想,不想不正当的事情,那么鬼就不来了。好像有一个喂猫的碗在这儿,那么很多苍蝇就会来吃,因为它邋遢。若没有这个猫食的碗呢,那些苍蝇就不会往这儿落了。所以内里边有什么,外边就招什么,这不是从外边来的,而是你内里头请它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正心,然后诚意、修身。如果不打那么多妄想,什么鬼也都没有了,这一点是很要紧的。
人若常常胡思乱想,想得太多了,邪魔鬼怪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你里边没有邪,外边的邪就进不来;你里边要是干净了,那些邋遢东西也进不来,所谓:“没有内虚,不招外感”,内里头若没有病,外边的病也进不来的,因为你防守得很严的,外边的贼它进不来。那么就因为你尽胡思乱想,所以就招来这种邪啊、鬼啊,上身作怪,所以种种的问题就发生了。
因为这个,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心修身。正心,就是不乱打妄想,不想不正当的事情,那么鬼就不来了。好像有一个喂猫的碗在这儿,那么很多苍蝇就会来吃,因为它邋遢。若没有这个猫食的碗呢,那些苍蝇就不会往这儿落了。所以内里边有什么,外边就招什么,这不是从外边来的,而是你内里头请它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正心,然后诚意、修身。如果不打那么多妄想,什么鬼也都没有了,这一点是很要紧的。
“一切有为法”,有为法,是有所作为的;“如梦幻泡影”,就好像作梦,是虚幻的,好像水里的泡,又好像影子,又好像露,好像电似的,“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该这样看。这都是无常的相,不要执着它,不要为了这个无常的相而颠倒,也就是不要为这个假相而颠倒。
“是故当知”: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应该知道,这个世间的事,“世皆无常”:世间的有为法都是不常的。“会必有离”:既然是不常的,它终究有一天是会散的,是要离开的。“勿怀忧恼”:所以现在你们知道我将入涅槃了,你们不要忧愁烦恼。“世相如是”:世间的相就是这样子。“当勤精进”:各位应该精勤而不懒惰的向前精进,“早求解脱”:不要不拿它当一回事似的,应该早求解脱,越早越好。“以智慧明”:以你智慧的光明,“灭诸痴暗”:破灭这一切的愚痴黑暗。“世实危脆”:这个世界一切的有为法,实实在在都是很危脆而不坚牢的。“无坚牢者”:没有什么事情是永远不坏,永远不变的,一切事都是不坚固的。
“我今得灭”:我现在入涅槃,“如除恶病”:就好像没有了恶病似的,把一切的麻烦都没有了。“此是应舍罪恶之物”:这个身体,早晚是应该把它舍离,这是造罪业的一个东西。“假名为身”:给它取一个假名字,叫做身体。“没在老病生死大海”:这个身体,沉没在生老病死苦的大海里边。“何有智者”: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得除灭之”:有智慧的人都会灭除这种障碍。
“如杀怨贼”:这也就好像什么似的呢?就好像把仇怨的贼杀了一样。“而不欢喜”:杀了仇怨贼,有什么可欢喜的呢?不值得我们欢喜的。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是个假的,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执着它?为什么要为它而造罪业,而放不下呢?这个怨贼啊,你把它杀了,也不值得欢喜,为什么呢?虽然是把怨贼杀了,但是也都是犯了杀的罪,这不需要欢喜。可是另一方面你把怨贼杀了,没有怨贼,这又值得你欢喜。所以“而不欢喜”,而你能不欢喜吗?也就是我们的病好了,你能不欢喜吗?本来病好这也是平常事,不需要欢喜,但是人多数被境界转,所以病好了,就觉得很欢喜。那么在没有病的时候,他不知道有病,所以没有欢喜,也没有一个不欢喜。那么病好了,还是应该这样子,也没有一个欢喜,也没有一个不欢喜。可是多数人都被境界转,遇到这个境界没有了,就觉得很高兴。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你们时时刻刻都应该一心,“勤求出道”:时时刻刻一心都要修行,都要勤求出离世间的这个道路。“一切世间动不动法”:这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动法、不动法,就是世间善的、恶的,一切世间的法,“皆是败坏”:世间无论是什么法,都是不常的。“不安之相”:时间一久了,都有生、住、异、灭、这四相的变化,所以不是永远平安的一个样子。“汝等且止”:你们各位比丘现在应该停止,“勿得复语”:不要再讲话了。“时将欲过”:时候就要来到了,就要到半夜的时候了。“我欲灭度”:到半夜的时候,我就要入涅槃了。“是我最后之所教诲”:这部《遗教经》是我最后教化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的一种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