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
念佛理观与事修之应用:
一、惟念他佛──专注佛境──净土法门
二、惟念自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
三、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净双修
一、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
二、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
我们讲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执持名号的时候,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开示,有三种念佛:
第一个惟念他佛,专注佛境,这个叫净土法门。
他佛这个他是指心外的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所以一般来说,专修事修的,他的所观境就是观察弥陀的相好、或者是弥陀的名号,来感应道交。
在净土宗的传承当中,以善导大师提倡专念他佛最为得力,善导大师强调三业专修:身业,所有佛都不拜,只专拜阿弥陀佛;口业,只称叹阿弥陀佛;意业,只观想阿弥陀佛:三业专修,能够万修万人去。这当然是有它的特色。
第二个惟念自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这个就不是净土了,这个自就是自性弥陀。
他修行的时候,他可能念佛,但是他的重点在念佛是谁,所以他的所观境,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或者说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所以他的整个修行,是在恢复他的本来面目,所谓的返妄归真。
所以他的所观境不是佛的功德,他的所观境是一念心,这个是完全的自力法门。
第三个是末期祖师所强调的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净双修。
这个自指的是我们的心,他指的是佛的心──自他不二,简单的讲,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这样同体的现前一念心性,来修习所谓的禅净双修。
这个禅净双修的理论,我看净土宗的祖师当中,最早的是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他在《宗镜录》有很多禅净双修的观念。
到了第八祖莲池大师,你看《阿弥陀经疏钞》就有很多这种思想;到了第九祖的蕅益大师,就把禅净双修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看过历代的祖师,很少说一句佛号,三力具足──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本愿功德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你看以前的时候,善导大师在念佛,他所强调的是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他很少在乎能念的心是什么,反正你就是一句佛号通身靠倒就对了,可能那个时候的人烦恼淡薄。
但是到了宋朝六祖以后,可能这个法门有问题了,众生在归依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一些破障法门,可能会有困难。
所以在六祖的时候,净土宗就开始调整了,开始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之外,又加一个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开始注意到调伏现行烦恼的问题,你不是归依就行了,你心中要有一定的觉悟的力量在,你心中要是颠倒,你归依也没有用。
当然,这个思想是有传承的,为什么?
《无量寿经》就是这个观念,《无量寿经》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甚至有一些古德,把发菩提心当往生的正因,他认为念佛是助缘:这二个是有争议。
总而言之,到了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以后,已经知道你心中的觉悟,对往生来说是扮演一半的角色,就是佛力的加被,还有你自身的觉悟,这二个要加强。所以到了蕅益大师,他讲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他就讲到事一心跟理一心。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强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这个见思就是贪嗔的烦恼,枝末无明。你刚开始要有无常、无我的智慧,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要有一些不随妄转的力量。你的心被妄想牵动,你要归依阿弥陀佛是没有用的,所以第二个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这更难了。前面是达妄本空,这个是消除人我的对立。
我们讲有所得心,你要能够正念真如,真实的体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才能够消灭人跟人之间对立的思考。
下一篇:超越轮回导归净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