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人间菩提》
法的礼物
任他雪山万丈高,太阳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痴烦恼长,心田一开化甘露。
法的礼物
◎微笑的表情,可以感受生活中每一刻的丰足与喜悦;乐观的心情,足以抵挡生命中每一次的挫折与打击。
◎任他雪山万丈高,太阳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痴烦恼长,心田一开化甘露。
◎生命中所有事件的发生,不论当时多么痛苦、悲惨,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赐予你智慧、力量与觉醒。
◎不要怕作任何决定,也不用怕作错决定,因为恐惧来自未知,一旦看清前因后果,自然就无须害怕,亦无须后悔。
◎幸福往往是事过境迁之后,你才体会到原来你已经有过的一种境地。
◎许多人一生都在‘无法承受痛苦’的错误想法中度过,然而你已经承受了痛苦,尚未做的,只是去感受痛苦以外的其他觉受。
◎我们有烦恼?还是烦恼有我们?
◎一个人会觉得烦恼,是因为他还有时间烦恼;一个人为小事烦恼,是因为他还没有大烦恼。
◎在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完全属于你自己,那就是──你的心念;只要心念一转,你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法的礼物,胜过世间一切的礼物!
◎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甚么?答案是:我们甚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甚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
◎每件事物都已完备而且圆满,所缺的,只是那些有足够信心来实践与分享的人。
◎只要能体会生命是无常的,没有得或失,只有变化与转化,就知道死不是一种结束,是另一层面的开始。
◎愤怒是弱者的武器。愈爱生气的人,其实自卑感愈重,生气只是他不克自制的反应。
◎当别人有生气的情绪时,我们不妨把他当成是一种求救的讯息──其实他们的内心欠缺的是更多自尊及肯定。
◎当一个人发现有人与自己一般痛苦,甚至有过于自己时,他的痛苦就会变得容易忍受,因为痛苦之不易忍受,乃是带有主观夸大的色彩之故。
◎人活著不是期待人生完全没有悲苦,而是要期待自己有所体悟,能超越悲苦。
◎逃避学习的后果,只会使这些课程,一再地出现在生命之中,你终究要练习到学会为止。
◎混乱升起的地方,也是宁静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透过智慧,那里就有宁静。
◎‘放下’,并不是不需要去修行,而是意味著必须遵循‘放下’的法门修行。
◎修行,是为了要看到原本的心。所以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认识法尘,并且不迷失其中。
释迦金言
◎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不要把你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或见解)是愚昧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旳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金、银、财宝种种,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苦头。
◎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人类潜在的真正思想──自爱。‘如果真正深爱自己,就会将此心比他心,己所不欲的决不会加诸他人身上,这就是爱的本质。’
◎‘知道他人之愤怒,需端正自己的信念,战胜自己,莫起了怨憎之心,如此方道能战胜别人。’‘要战胜自己内心愤怒之火。’
◎‘怨憎会苦’需反求诸己。
◎如果没有爱那来的恨?爱与憎实是一体两面。释尊说:‘只有被责备或只有被赞美都不是好现象’,褒贬都有,才是人类社会不变的真理。
◎明知爱的果实苦涩,却又忍不住一定要尝的,正是我们人类性格中的大弱点。欲望是幸福的炼狱,它使人类有不怕幻灭、盲目的力量,它有使人无法拒绝的执著力与吸引力。情爱乃人类的宿命,自古英雄豪杰即已难逃此关。
◎爱与欲会成为人类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要把所爱之物据为己有’的心理所引起的,因此若要爱不带来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执著。释尊教导我们,不排斥父母的夫妇爱,不嫉妒媳妇的母子爱,不抗拒他人的利己之爱……种种能驾御‘爱’的事才是人间的大爱。
◎释尊说:‘不要看自己所爱之物。’
◎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上的财产,信赖是最亲的亲人,心灵的安宁则是最大的幸福。’‘寂静’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人类潜在的自悔心,才是宗教所要寻求的真正的反省心。宗教的出发点就是对一切罪恶的自觉。
◎如果能无条件的承认自我的罪孽,并且抛弃虚伪的生活,人就得救了。忏悔之心是宁静的来源,也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不除去内心污秽,只想穿袈裟,和不整顿自己心灵,不求真理的人,连摸袈裟的资格都没有。’要做个表里一致的人。
◎释尊说:‘人类的资格是有控制自我的能力。’
◎‘杀生、说妄语、取非份之物、犯他人之妻、沉溺酒物,等于自掘根本。’
◎要警戒自己不要像无心的汤匙一般,是个不知学习,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诸位大王,我以为适度才是第一。’
◎语言是精神的脉博,语言等于在一刻一划地雕塑著自己的人格,真是不可不慎啊!现代人言语混乱的原因,实在就是他们内心混乱的反映。
◎释尊对马胜比丘说:‘不走就没有路,硬著头皮试试看吧!你将会发现自己有意想不到的能力。’拿出开拓道路的勇气吧!
◎智慧的大门,只为有探求心,上进心的人而开。
综贯佛法而向佛道
◎佛法的多彩多姿,适化无方,凡不能统摄总贯,不能始终条理,都会犯上偏取部份而弃全体的过失。就如同取一滴水而弃大海,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以为法就等于一切,不需要广修遍学,所以一经一佛一咒的佛法,才大大的发展起来。这种家风,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
◎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厌离(如念死)为初学的法门。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摄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生天(定)。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
◎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体佛教。
◎(一)‘归敬三宝章’──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所说归依者,信赖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二)‘闻法趣入章’──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三)‘五乘共法章’──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人中苦乐杂,升沉之枢纽。勤修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愿生佛陀前。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
◎(四)‘三乘共法章’──佛说解脱道,四缔与缘起,甚深诸佛法,由是而显示。随业感生死,不出于三界。烦恼贪嗔痴,不善之根本。佛摄诸烦恼,见爱慢无明。苦集相勾缠,死生从缘起。解脱于痴爱,现证寂灭乐。三学八正道,能入于涅槃。缘起中道义,不著有无见,正见得解脱。
◎(五)‘大乘不共法章’──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菩萨之所乘,菩提心相应,慈悲为上首,空慧是方便。依此三要门,善修一切行。菩萨之学处,十善行为本,摄为三聚戒,七众所通行。总摄菩提道,六度与四摄。退失菩提心,嫉悭与嗔慢。
心的声音
尊重大众的拥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帝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
心的声音
◎人生的一切际遇,无非是为了帮助我们灵性的成长。你的遭遇即是丰富人生的素材,你的处境更是获得解脱和智慧的踏脚石。
◎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回答问题和所提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先前我们已经告诉他们的那些。
◎没有人比不愿意听的人更聋。你的心是满的,又怎么装得下别的东西呢?
◎正如农田要经过休耕才会肥沃。学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必需先将你的杯中之物倒光。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和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尊重大众的拥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
◎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死也是一刹那的事。
◎综观每件事情、每个问题的正反两面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内心最深沉的恐惧,在所有状况明朗了解后,将会自行化为乌有。
◎心在自然的状况下,是清澄、洁净而不混乱的。它会变的混乱,是因为追逐法尘,迷陷在情绪当中!
◎以正念去接受时,既不会过份地快乐,而当事物破灭毁损,也不会闷闷不乐感到痛苦。因为在正念中,我们清楚地看清了事物无常的真相。
◎有时生活中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修行真正的法喜,并不在于自己清净解脱的成果,而是根源于,愿意将此心得与经验的过程分享他人。
◎有时候,我们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去说该说的话,去做该做的事。
◎人的一生这么短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有或者贫穷,愉快地对待生活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要停止不做某事,比开始去做某事要难得多!如果你想去除不悦的想法,就专心致力于喜悦的想法上。
◎花呀!枝呀!叶呀!在大地母亲的眼里,都是她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经验告诉我们,停留在不愉快情绪的时间越长,会大量降低我们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
◎当我们对别人有更多的了解,就会有深切的谅解;当我们对别人有真挚的同情,就会有更深长的感情。
◎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即使我们生病或处于苦痛中,我们依然觉知。不同的是‘感觉只是感觉,心只是心’,我们只与平静同住──超越苦、乐的平静。
◎‘不受’并不是没有觉知,而是心无贪爱染著,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离于我、我所。
◎永远用同一个问题问自己:‘设身处地,你会怎么办?’你将发现要化解问题真的不难。
◎‘慧的解脱’是要用真理去‘觉世间’,并从它解脱出来。
和谐的生活
◎当我们在一起唱诵时,共同生活时,我们要注意到别人,感觉我们的一致性,而创造出和谐。
◎我们在世界所造作的,只是心灵的反映。创造和谐的第一步是从内在开始。心中和谐的感觉是来自知足。
◎知足不会来自外在的情境,因为外在的情况不会永远如我们所愿。
◎唯一的真实是无常、苦、无我。
◎要寻找完美的世界,须从内心去寻找。其中之一是‘独立’,是情感的独立,不依赖别人的认同。佛陀说:‘我不需要和这世界争辩,但这世界会和我争辩。’他能接受有人对他或是教义有不同的意见。
◎情感的独立需要有爱心。寻找爱会让我们得不到完全满足。然而,去爱别人却可以带给我们情感的独立和满足。爱别人不需要考虑回报。爱和他人无关,爱是我们心灵的属性。
◎假如我们因为身体和心灵而受苦,那就永远不会有满足。佛陀要我们回想,‘我生来就是会患病的。’我们要去哪里找到满足呢?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在我们心灵中。在心灵中,我们会了解别人的意义,而且能创造和谐,围绕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我们修行的地方。
◎有时候禅坐甚至会牵动深埋在心里的伤痕和恨。那是因为我们终于正视这些苦,而且会清楚地看到它。这会让我们生起对他人的慈悲,因为我们看到人生来就是要受苦。
◎知足取决于内心的和谐──美丽而开放的心灵,充满花朵、包含著爱、情感的独立、接纳自我。我们不必去追求爱或别人的赞美,而应该无条件地的付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它使我们有宽大的心量。
◎假如我们能够正面地付出爱心,我们不会威胁别人,也不会感到受威胁。爱是和谐生活的唯一方式。
◎逃避是不善巧的方式。当我们开始跑,苦就开始追。苦不是住在特定的地方或是情境,它就在我们的心中。它会和我们坐同班火车、飞机和船,如影随形地跟著我们。处理苦的唯一善巧方式是正视它,把它当作是学习的经验。
◎我们的心是善巧生活的训练场,因为和别人相处就有可能产生摩擦。我们应该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
◎要有内在和谐,我们必须接受苦是生命的一部份。而且,它是佛陀所说的第一圣谛。第二圣谛是苦的原因──渴爱:渴求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或者拼命想舍弃我们已有的东西。现阶段,我们可以把佛陀的话当作是修行的导引。
◎心灵的知足是来自于情感的独立,来自于爱别人,而不是要求爱。我们必须了解,所有的苦都源自于渴求,因此我们必须舍弃欲望。这就是解脱之道,这就是教法。
◎和谐是能与别人一致,也是和自己一致。成为完整的个体,也与世界、众生合为一体。
深入自我
◎要深入真理的核心,我们首先要先深入自己内心。
◎能够舍离,这样才能深入到真理的核心。要远离执著,就不应该和任何人或事有所牵扯。这样既不会有爱恋也不会有憎恨,只有平等,对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地对待。
◎念头会到处乱跑,到处采集。
◎戒,是我们学习舍离的基本功夫,假如我们想要了解所有的生命的基本法则,就必须信守奉行。
◎四圣谛是转法轮的枢纽。佛法能带领我们到苦的尽头,永远地解脱,而不只是暂时的缓解而已。
◎舍弃感官欲望是通往涅槃的路。欲贪必须由极大的努力和内观才能净化的。若只是想:‘欲贪是不好的,我应该舍弃它。’这样是不会有进步的。
◎只要我们认为贪念和嗔恨的冲动是从外在而来的话,就不会见到解脱道。我们必须了解反应是自己造作的;惟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处理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内观会帮助我们体谅自己和别人的苦处。
◎我们有无数的机会来了解自心的世界。解脱的种种就在我们心中!
◎顾及自我的形象对内观有相当大的危害,因为它是建筑在‘恒常’的幻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不断地改变,包括我们自己,然而自我形象是假设有个‘不变的我’。
◎甚深的理解可让我们从苦中释放出来。
◎内在的觉察,了解到这个身体和心灵是聚合物,只是现象而已,没有真正的主体。
◎‘慢随眠’指对自己有些概念:例如是男人或女人、年轻或老年、漂亮或丑陋。我们知觉到自己的欲望、感受、思维、认知、所有物和行为。这些概念化产生‘拥有’的感觉,我们就会对所有物、知识、技能和感觉产生骄傲的心,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这种骄傲可能深藏在内心,成为整个人的特质,所以需要内心的深掘。只要‘我’落于某种属性之中(男人、女人、小孩、傻瓜、智者),‘我’就远离了涅槃。只要对自我概念化,就会阻碍自我的进步。
◎除了涅槃(极乐)之外,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有些想法都是以‘我’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而说:‘我感到不舒服。’或者说‘我痛死了!’或者说:‘我好喜欢!’等等,这些皆名为‘见随眠’,也就是错认一切事物都和‘我’有关。我们应该说:‘这只是心灵上的现象。’‘这只是不愉快的感觉而已。’
◎真实的体验去除了我们的疑虑(疑随眠)。
家庭是道场
◎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孩的榜样。
◎以美好的环境,孕育孩子美好的气质。
◎父母恩重如山,请快行孝报答。
◎孩子喜欢做家事,是家长的福气。
◎父母恩爱,孩子愉快。
◎身教最有效,妈妈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万贯家财不如父爱,金山银海不如母怀。
◎父母的爱是不灭的灯,风吹雨打伴我行。
◎若问古今爱何在?尽在父母双眸中。
◎母亲的微笑,是孩子生命的原动力。
◎教好孩子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尽责。
◎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父母的样子。
◎自己敬爱老人,子孙才会敬爱您。
◎您看著我长大,我陪著您到老;您疼爱我,我敬爱您。
◎关心、爱心、耐心,可以让老人开心。
◎现代孝行是多陪老人,多照顾老人。
◎不要在他人面前数落自己配偶或孩子的不是。
◎夫妻恩爱是无价之宝,子孙贤孝是无上幸福。
◎最慈最爱父母心,至真至诚表孝心。
◎夫妻常牵手,恩爱到白首。
◎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孝顺父母,终有福报。
◎朋友:夜已深沉,妻儿在家里苦等,请您快回家吧!
◎勿贻亲忧,为孝之首。
◎兄友弟恭敬如宾,父慈子孝举家亲。
◎把孩子教养好,就是最大的功德。
◎手牵手、心连心,夫妻互信互助,共筑美满家庭。
◎成功的家庭教育,是给子女最大的福气。
◎千经万典孝为先,劝君及时尽孝养。
◎家庭充满情爱,孩子不会变坏。
◎父母健在最宝贵,忤逆父母最不该。
◎事毕赶快回家,展笑颜、面双亲,承欢表孝心。
◎‘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谐,亲人的平安,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世上任何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家庭和睦,人生最快乐。
◎老人是智慧的宝典,小孩是快乐的泉源。
◎夫妻以和为贵,争吵无益,赢了理常输了情。
◎儿女是家中的瑰宝,要疼惜。父母是家中的城堡,要孝顺。
◎家,永远是提供你最后安全靠泊的心灵港口,应珍惜它!
◎美满婚姻的秘诀是互敬互信、互忍互让。
◎爱护自己家庭,莫破坏他人家庭。
◎会做夫妻是缘分,不可随意说离婚,珍惜缘分享天伦。
◎今世夫妻前世缘,莫为小事而翻脸,一旦离婚,无辜儿女最可怜!
◎兄弟本是同根生,勿为财物伤感情。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求富来不求贵,但求相惜到白头。
◎多少财富,比不上夫妻的恩爱和家人的亲情。
◎夫妻是缘,子女是缘的结晶,夫妻的悲欢牵动子女的心。
◎夫妻若会和,赚钱免惊无。
◎容忍缺点、欣赏优点,乃是夫妻相处之道。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就会懂得去爱人。
◎夫妻恩爱是给予子女的最好身教。
◎儿女在家倚门盼,父母下班莫迟归。
慎言
◎语言是心的镜子,不诚恳就不传神。
◎仁者施惠言,义者重诺言,勇者敢诤言,智者绝谣言。
◎莫说他人长与短,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勤俭
◎住,不过容身;不过三餐;钱财莫强求。
◎怠惰是贫困的制造所。
◎青菜豆腐营养好,大鱼大肉不宜多。
◎懒惰是生命之果最大的害虫,勤劳则是最佳的肥料。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懒惰是贫穷的难兄难弟。
智慧语录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智慧语录
◎印祖云:‘每天愚夫愚妇,颛蒙修持,所得利益,较聪明人为多者。一则以竭诚尽敬,专心一致;一则以悠忽疏散,虚妄计度之所致也。’雪公亦云:‘斋公、斋婆,老实念佛、拜佛,至诚恭敬,便得往生。而高谈法理者,往往不重实行,反落在愚夫愚妇之后。’
◎雪公云:‘吾等参加红白事,要穿整齐,此乃恭敬人之礼。礼节是教人何者该办?何者不该办?俗云:“宁要大家奴,不要小家女”,以小家女所见世面小,疏于礼节;在大家庭任职之奴婢,所见世面多,懂得礼节,有错稍加指正,就改过来了。’
◎写书法就是一心不乱!
◎能不食肉,杀念乃除;能除杀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灾厉自无。于是人生仁寿,皆可期于贤圣,世界清净,永能保其安乐。(太虚大师)
◎有情肉身皆淫欲生,全身血肉皆淫欲种,人若食之增长淫欲,因淫欲故愈贪食肉,因食肉故愈贪淫欲,遂令人身变成畜身!愈淫愈杀,愈杀愈淫,妄杀妄死,乱淫乱生,生死死生,不获解脱。人所食肉,皆从杀来,杀习沿传,杀机时动,遂令杀念不去人心,由微而著,从物及人。炮火弥天,刀光蔽地,人之与人,杀以继杀,尸积千里,血流百川!由人杀人,供禽兽食,杀生食肉,因果如是。因有食肉之人,遂有渔猎、屠刽之者,使人类中有此一专以杀生害命图利谋财者,皆食肉之人致之也。(太虚大师)修行
◎一般人都说,心好就好,何必学佛?雪公云:‘一切众生贪、嗔、痴充满,何能夸心好?日日口说妄语、绮语等,身作杀、盗(不与取)、邪淫等,何可自赞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觉悟,不学佛焉有清醒之日?’
◎堂上有佛二尊,懊恨世人不识,不是金彩制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现在父母,就是释迦弥陀,若能时时供养,何须别求功德。
◎自处处人,就像在画圆,以自觉、自度为圆心,以慈悲、利他为半径,所画出来的是一个人生时空的圆。
◎何谓修行?修养自己的身行、口说、意念,修得一份心境美,一切处境都是美。
◎佛陀是人类的救星,佛法是济世的良药,三宝是苦海的慈航,皈依佛教方得解救。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颂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如果我们能够打从自己的心理,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生产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共享,就能拥有一个丰美的人生。
◎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愚时才是贤。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真正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
◎古德言:‘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缘。’
◎精进勤劳,是善德、是财富;懈怠放逸,是罪恶,是贪穷。
◎读书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会读书。修行的人,身要礼拜,口要称念,心要观想;能够‘三业’接触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祐。
◎‘止水易生虫,滚石不生苔’,‘动’才能创造无限的活力,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忙,才是保重。’因为将来我们都有一个永远休息的时间。
◎气功师练功,一日不练,十日无功;十日不练,百日无功;时断时续,断送气功。如果是钢琴家,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外行知道。如果是作家,一日不写,笔重十斤;两日不写,笔重百斤;三日不写,笔重千金;久不动笔,笔重万金。
◎从勤奋中打发时间。用工作来充实,从工作中去修道、去体会出生命的力量与发挥生命的意义。
习气
◎宁拜人为师,勿好为人师。
◎只要有心,小事也可以做成大事;只要有爱,毁谤也可以转为赞美。
◎不管任何人,只要满足于现状,就不能不断超越自我,一旦脚步停滞下来,就无法登上生命的顶峰,眺望峰峦之下的瑰丽美景。
◎让我们不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但祈祷能无畏的面对它们;让我们不乞求我们的痛苦会静止,但求我们的心能够征服它。
◎造成生命不断沉沦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太自私自利,忙著为自身的利益奔波,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
◎聚精会神地聆听博学多闻的人谈话,不仅能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从中萃取丰富人生所需的养分。
◎做事要有头有尾,全始全终;做人要有情有义,全心全意。
◎有福莫享尽,享尽见贫穷;有势莫使尽,使尽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势宜常自恭;人间势与福,有始多无终。
◎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和执著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不甘心。
◎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是努力克服困难;获得快乐的最好办法是真心给人快乐。
◎明知自己的坏习气,偏偏就戒不了,这就是凡夫俗子的病态!豪杰之人、出尘之士说戒就戒,不容许有坏习气伤身害命!
◎能真诚地彻底做到为别人欢喜,也就做到了佛法上的随喜法门。
◎真正慈悲的态度,不会因为对方的伤害或敌对而有所改变。
◎当面对会让自己心跳及发怒的情境,却能够不心跳、不发怒,就表示这个人有定力,其心不受干扰,这就是心的清净。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著就能进步,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心法
◎正道的生活是不让烦恼得到滋养、或不造作会起烦恼的生活,因此,除了以空心生活外,就没有其他了。
◎世间充满著生、住、异、灭的事物,执著就苦,不执著就不苦。
◎我们的一切信仰行为,应在于使自己的心柔软、慈悲、无苦。
◎为了世界的和平、安乐,请忘掉自我吧!
◎心是缘起的,所以有生灭;贪痴也是缘起的,也有生灭;我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