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忍辱之道》
忍辱之道一
1.行菩萨道者,若瞋恚偏多,当行慈心。念东方众生,慈心清净,无怨无恚,广大无量,见诸众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异缘,摄之令还,持心目观一切众生,悉见了了皆在目前。
2.慈是心法,出生于心;先从所亲,所亲转增乃及怨家,如火烧薪,盛能然湿。
3.慈有善利,断瞋恚法,开名称门;施主良田,生梵天因;住离欲处,除却怨对及鬪诤根;诸佛称扬,智人爱敬。
4.出家猛力,消灭诸恶;骂辱不善,慈报能伏;结集悦乐,生精进法。
5.若多瞋恚忿乱心,是时不应观不净,瞋人观恶增恚心,如人热病服热药;若人瞋怒行慈心,行慈不舍瞋心灭,行法如是相应故,如人热病服冷药。《坐禅三昧经》
6.人之为怨以有恶缘,恶因缘尽还复成亲,怨亲无定。何以故?今世是怨,后世成亲。
7.有瞋恚心起,如蛇、如火在于身上,即应急却。若心驰散,入于五欲,及为五盖所覆,当以精进、智慧之力强摄之还。
8.得是四无量心已,于一切众生忍辱不瞋,是名众生忍;得众生忍已,易得法忍。法忍者,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能信受是法忍,是名无生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得作佛。行者应当如是修习也。
9.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着欲则生瞋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思惟略要法》
10.应于瞋憎怨贼应视之如其亲里。所以者何?由是怨贼令我得佛,若使怨贼无恶于我,忍从何生,是则为我善知识,令我得忍辱波罗蜜。《五门禅经要用法》
11.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罗云忍辱经》
忍辱之道二
1.若起瞋恚,自烧其身;其心噤毒,颜色变异;他人所弃,皆悉惊避;众人不爱,轻毁鄙贱;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以瞋恚故,无恶不作。
2.是故智者,舍瞋如火;知瞋过故,能自利益。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
3.譬如大火,焚烧屋宅,有勇健者,以水灭之;智慧之人,忍灭瞋恚,亦复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舍瞋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
4.是故瞋怒,犹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灭之,能令皆尽。能忍瞋恚,是名为忍。
5.忍者如宝,应善护之。如是忍者,能破瞋恚;正法忍光,犹如炬火,能灭瞋闇,如盲者眼;贫正法者之财贿,除邪见之贫穷;犹如父母,利益其子。
6.瞋恚没溺,忍为大船。
7.堕恶道者,忍为救拔;忍如大水,灭地狱火。
8.忍力能断饿鬼悭嫉饥渴之恼;若堕畜生,互相残害,忍力则能施其身命。
9.应乐行忍,常习不舍。若畏恶道,当勤精进,思惟忍力。
10.忍辱相应行,悲心亦不怖;一切人所爱,身坏得生天。
11.能忍之人有五功德。所谓五者:
一、不诤不怼,此初功德;二、一切无能偷盗其物,此二功德;
三、一切人爱,此三功德;四、多有悲心,此四功德;
五、身坏命终,得生善道天世界中。《正法念处经》
12.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13.菩萨生贫家,当持戒;在富家,当布施;在豪家,当忍辱;在山中,当禅定。《惟日杂难经》
忍辱之道三
1.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十善业道经》
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2.今见有恶色人,皆从故世宿命喜瞋恚所致,面丑恶色,不如端正好色。如是分明,慎莫瞋恚!《分别善恶所起经》
3.悭者教布施,犯恶令奉戒,瞋恚劝忍辱,懈怠劝精进,乱者使定意,愚冥教令学,智慧度无极,随时发善权。《佛说演道俗业经》
4.三种不善思惟,所谓:思惟五欲、思惟瞋害、思惟欺诳。此之三种不善思惟因何而起?当知皆以无明为因而得生起,身坏命终,堕三恶趣。《略教诫经》
5.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6.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
7.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8.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遣教经》
9.菩萨有二法,一切智为首,修行忍辱。何等二?自舍己乐;施与他乐。《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
10.为人丑陋,喜瞋恚人故;生无所知,不学问故。《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11.瞋恨者能灭百劫所作善业,是名瞋恨。若于一切烦恼境中无所障碍,名无瞋恨。《大庄严法门经》
12.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13.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十善业道经》
忍辱之道四
1.行者求道时,当忍十事:
一、蚊虻侵害;二、蛇蚖毒螫;三、毒兽;
四、骂詈诽谤;五、打掷加害;六者、病痛;
七、饥;八、渴;九、寒;十、热。如是恼事,行者忍之,莫令有胜,常胜此事。
2.瞋恼心生即应除却,众生可念:「处胎已来,无时不苦,众苦备具,云何更增其恼?如人临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其苦?又复行道之人,应舍吾我、爱慢等结,虽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应念,何况瞋恚拔乐根本?」
3.瞋恚心盛,不识尊卑、父母、师长,乃至不受佛教。瞋为大病,残害无道,犹如罗剎。
4.凡夫行慈除诸瞋恚,得无量福德,生于净界,世间福德无过是者。求声闻、辟支佛者,欲界多瞋,慈力能破,及余烦恼则亦随灭,得离欲界,渐出三界。
5.因诸烦恼异故,受身种种不同:如多欲者受多欲形,多瞋恚者受多瞋恚形,多痴者受多痴形,烦恼薄者受薄烦恼形。《禅法要解》
6.若无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则我之亲善。
7.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诸如是等种种病,种种法门治。《坐禅三昧经》
8.瞋憎之心自失大利,破忍辱福,失慈心业,障佛道因缘,是故不应瞋憎。《思惟略要法》
9.有一法菩萨应灭,所谓瞋法。善男子!此是一法应当永灭。《无字宝箧经》
10.怨心如火,汝当速灭;瞋恚在心,不见法义。修忍之人除去瞋恚。瞋恚污心,形不端正,犹如云雾,障蔽净月。《菩萨本缘经》
11.无道堕恶道,自增地狱苦,远愚修忍意,念谛则无犯。《出曜经》
12.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出曜经》
下一篇:海涛法师的出家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