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

2014-02-21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儒家讲“孝为至道”,至德要道。而佛说的戒律,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孝。“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孝为制止。”

至道之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孝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佛把孝提到非常高的高度。那怎么样是至高之法呢?这怎么理解?刚才讲这个孝有顺的意思,随顺。譬如“随顺父母师僧三宝”,“父母”代表我们的本觉,“师”代表先觉,比我们最先觉悟,“僧”代表和合的觉。“三宝”中,佛是究竟圆满的觉性,法是抵达菩提觉岸的道路。你能够随顺父母师僧三宝,就能获得至道之法,得到这个至道的门。至于“随顺”,作为念佛行人,你能够随顺名号里面传达的实相悲愿,你就能往生成佛。我们随顺自性本具的布施,跟吝啬心相对治,我们就能够修布施波罗蜜。随顺我们自性的灵知心,就随顺了我们的智慧。随顺了我们自性的坚固心,就对治了我们的懈怠。顺里面就包含着六度在里面。

孝又为戒,戒主要是防止我们身口意三业过犯。一个孝顺父母之人,在父母面前一定会怡声下气,委曲婉转,口业就止住了恶。对父母要赡养,《礼记》里面每天要三次去问候父母,冬天要使他温暖,夏天要使他清凉,这样对父母的服劳就会产生,就止住身业的过失。念念想到随顺父母的心,承欢、爱慕也就会使意业止住了恶。身口意三恶都止住了。

一个孝顺之人,《孝经》里讲:“肤发身体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思惟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一切都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毁伤了这个身体就等于毁伤了父母的身体,父母也会难受的,所以这是孝的开始。然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就是使父母双亲由于你立身行道能够光宗耀祖,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大家的称誉,这是孝之终也,是大孝。所以孝也有不同的层次。

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出家修行,这在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晋代,被一般人认为不孝,认为出家之法是不孝之法。当时有一位大军阀叫桓玄,基本上掌握着国家的重权。到庐山时带着一种辩论、责问的口气,一见慧远大师的面就说:“不敢毁伤,何以剪削?”他就用《孝经》的话来谴责。我们作为一个以孝为立国之本的国家,不敢毁伤自己的身体、肤发,你毁伤了就是不孝,你怎么还要把头发剃掉出家呢?这意思就是说你不孝啊!当时慧远大师就回答了四个字:“立身行道。”立身行道是“孝之终也”,是大孝啊!“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也”,是小孝。所以佛教心量广大,对孝的层面的诠释,不仅停留在世间的小孝,停留在饮食起居层面。承父母的欢心,给他物质生活的满足,顺应父母之情,是孝的内涵。佛教讲孝,不仅给父母物质、心理的安慰,而且要使他得到解脱。不仅自己父母得到解脱,而且要使一切父母得到解脱。这就要“行道”,这个“行道”就是大孝。在净土法门,你能够劝父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大孝中的大孝。所以佛门孝的内涵、广度就比儒家在世间层面的孝更为圆满。这就叫“顺其性”,顺着自性、本性,真正利益父母。所以当时慧远大师一说“立身行道”,桓玄就没话可说了。慧远大师就是用“孝之终”来回应“孝之始”的谴责,说明出家修行是立身行道,是大孝。

自古以来,佛门的高僧大德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的孝心。唐代有个师备法师,他的父母是以捕鱼为业的,在捕鱼的过程中他父亲不慎落水淹死了,作儿子的感到非常悲痛。古人都相信因果轮回,所以他就想怎么样来救度他淹死的父亲。毕竟父亲是在做不好的生计的业中死去的。所以他当下就出家了,他是带着要救度他父亲的心理出家的,这是一种巨大的修道动力。他修苦行,捍劳忍苦,到处参学,开悟了。开悟之后,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他的父亲来了,向他表示感谢,荷子出家悟道,我已经从畜生道出来升到天上去了,特来报信感谢。这就是悟道救父。

宋代还有一位宗赜禅师,他做了寺院的方丈和尚,但是他没有忘怀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一个人在家里,他就把母亲接到寺院住,劝他母亲念佛求生净土。他母亲刚来念佛还念不下去,天天想回老家、想家亲眷属,而且一见面就跟宗赜禅师谈那些世间的话。宗赜禅师干脆有段时间就故意不跟她见面,就让她念佛。这样劝勉了三年之后,他的母亲才开始好好念佛,在寺院念了七年佛,最后预知时至往生。“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父母双亲离开六道轮回了,你作为子女的孝道才能成就。这是佛教的理念,是真正把孝落实在真实利益的基础上。由于这样,他自己念佛的功夫也得以长进,他念佛普度众生的悲心也发出来了,所以他当时就启建莲华胜会。莲华胜会就是提倡每个人一天念一万声佛号,然后记数下来,共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取名叫“莲华胜会”,意思是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这么殊胜的一个团体。

这个团体一启动就出现一种感应。当天晚上他做梦,梦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穿着黑色的衣服,带着白色的头巾,面貌非常庄严的一个男子过来,说:听说禅师建莲华胜会,我也报名参加。禅师说:好啊,登记在册,你叫什么名字?那个人说:我叫普慧。好,普慧。他写下来了。写下来之后,这个男子又说:家兄普贤也委托一并参加,他也把普贤写下来了。等他醒过来想一想,这两个人可不是《华严经》里面的两位菩萨吗?普慧、普贤。你看他建立莲华胜会这一念的真诚心,竟能感得华藏世界的菩萨来幽赞。这些不思议的感应也是从他最先的孝里面生发出来的啊。所以孝养父母是我们念佛行人的一个基础啊!从世间对父母的孝道,然后放大到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父母的广大之心,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逐步地趋近,逐步地感通。 如果一个人的孝道缺乏的话,他自己立身、完善人格的道德基础都没有,那其他一切都免谈了。所以我们念佛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下一篇:为什么近代念佛人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