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总是不断生灭,只是自己不曾察觉,也不会去注意。一般人对生死大事平时也无警觉,只有学佛的人才会用心去了解生死。
佛陀在世时,他的周围有很多大智慧者,如文殊菩萨将佛陀的教法弘扬至偏远地区,以其智慧发挥佛陀的精神,说明佛法的微妙,平常的人应该都能接受而开启智慧。不过,却还是有人问:“明明知道生死是虚妄的,为什么人们还是在生死中流转?”这表示问话的人虽能接受文殊菩萨的教法,却仍无法体会生死的究竟之道。
现世间就像一个大染缸,在险恶的社会中,常人都迷茫于生死,很多人看到我都会说:“师父,请您为我加持,让我开智慧。”其实,凡事都要靠自己下功夫。文殊菩萨所说的生死大法,周围的人无法完全体悟,这是因为修行的工夫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自我努力,并没有什么人可以给你智慧,也不是谁就能为你加持。
学佛,分分秒秒都要身心一致,不让心念散乱。譬如坐下来时,身体静止了,但是心静定了吗?若只是一味在文字上寻找生死的妙法,难免徒劳无功。有一位学僧请教禅师生死之法,这位学僧说:“明明知道生是无生法,我怎么还是在生死迷茫中流转?”禅师回应他说:“你知道笋子长大了是竹子,而笋子是竹子生出来的;笋子长成竹子,又可拿去做竹筏。你用心想一想。”禅师的开示只是到此为止。
大家也来想一想,笋子是竹子生的,笋子长大了是竹子,而竹子拿去做竹筏,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其实是告诉我们: 知道生死倒不如体会生死;可以体会生死,不如契合生死;要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
只是知道生死,一旦面临生死边缘,往往就慌乱无措、烦恼不已,这是因为面对问题的人是“自己”。如果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大可理性的说“生是死的起点,死就是生的开头”,一副看得很淡的样子,这是对他人生死的体会。体会之后最好能进一步去契合,比如较亲近的人往生,你会有惶恐、烦恼、悲哀的感受,这表示你还不能完全契合生死的道理。
所以,不论生死的课题是发生在什么人身上,我们都要学会“一切放下”,再进一层做到“利用生死”。我常说“身是载道器”,将来到底何去何从,不是坐在那里说“知道”,生死就可以自己做主。最要紧的,是利用此有生有死的身体赶快去造作,训练心不随境转,造作未来的净业,消除一切烦恼业障。
“知生死,不如体会生死;体会生死,不如契合生死;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总之,我们要“利用生死”,难得来人生一趟,不要浪费时间,要好好利用人生,这才是真正体会、契合生死之理。
下一篇:心为何会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