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奇人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时常对现代世界中的各种奇人异事感到惊讶,以为不可思议,其实,古代的典籍里记载了很多的神奇事物,比现代的玄异之事更引人入胜。我们今天越过千百年的时光隧道,来参访这些奇人异事,是要探索古往今来伟大人物的智慧、愿力,学习他们忍辱、精进的精神力量,而不仅仅止于好奇和兴趣而已。所以,这三天的佛学讲座,我们将分别来讲:佛教奇人谭、佛教奇事谭、佛教奇理谭,从奇人、奇事、奇理三个方面去了解佛教里许多微妙玄通的智慧。
什么是“奇人”呢?就是具有大忍耐、大愿力、大智慧、大慈悲,能够了脱生死,断尽烦恼的奇妙之人。他们对于生命意义,常常别有会心;对于生活境遇,总是巧于解脱,他们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灵和气质,现在就从六个角度来跟各位谈谈佛教里的奇人。
一、从忍耐看佛教的奇人
一听到“忍耐”,大家心里可能会这样想:
“我的脾气很好,我待人也很和气,什么挫折我都能忍受,我的忍耐功夫是不错的!”
但是“忍耐”并不只是平常生活的忍受能力,而是指灾难考验来临时,能够忍辱耐烦的自制力,我现在就说几个在佛教里面大忍耐的奇人给大家听听。
宋朝的浮山法远禅师,听说北方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就邀同天衣义怀禅师等八个人,千里迢迢从南方行脚到北方去参访名师;他们千辛万苦的走过千山万水,走了几个月才赶到那所北方寺院。一行八个人依照规矩进客堂挂单,可是,从早上一直等候到中午,都没有师父出来招呼,几个人又饥又饿,寒冷的风又呼呼地吹,有四个人受不了饥寒,就走了。剩下的支撑到了黄昏,还是没有人理他们,终于又有三个人待不下去,决定走了。到了晚上就剩下法远禅师孤单一人。冰冷的寒风一直灌进来,法远禅师又饿又冻、手脚都麻木了,可是,他下定决心,为求佛法绝不退缩。这时候,来了一个知客师父,很不客气地斥逐地说:
“喂!你为什么还坐在这里?快点走啊!”
法远禅师一动也不动,很恳切地向知客师父表白求法的虔诚。想不到,知客师父完全不听他的解释,只是一个劲的斥逐:
“没有人理睬你,你就应该走了,还噜苏些什么?”
法远禅师丝毫不被知客师父的严词厉色吓阻,依旧端庄地坐着。知客师父看他竟赖着不动,就回身捧来一盆水,兜头泼过去,泼得法远禅师一身淋淋漓漓的,水滴被寒风一吹,便化成了冰,冷冽刺骨,法远禅师却依旧八风不动的端坐着,缓缓说道:
“大德!我千山万水来此求法,这一盆水就能把我赶走吗?”
各位想一想,在这种情形之下,你能忍受吗?平时人家的礼貌要是稍微差一点,我们就要发脾气了。现在呢?我们能不能像法远禅师一样,各种困难、苛责、侮辱都冰冷不了我们求道的热忱?
法远禅师在寺里挂单以后,生活更难过了,真是众苦咸集;他天天做什么苦工呢?像叫他一个人煮饭给好几百个人吃。各位不容易想像寺院生活有多么艰苦,像我当年在大陆丛林里面求学参禅时,几乎十年之内都没有吃到油;我们的菜汤十年内都是一样,汤水清得拿来洗衣服都不会洗浊,其苦可想而知。在斋堂工作的法远禅师看大家生活得这么苦,实在不忍心,有一天,就拿了点油掺在锅里,煮碱稀饭给大家吃,大家吃得高兴,就取名叫“五味粥”,这件事被当家师父知道了,可不得了,立刻传唤法远来骂他:
“你怎么可以拿常住的油煮饭给大家吃?你这么会做人情?赔油!赔常住的油!”
法远禅师合十答道:“我没有钱赔啊!”
“没钱赔?把你的袈裟、棉被、铺盖留下来赔偿也可以!”
法远禅师凑齐所有的衣物赔偿还不算,又被赶出山门,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了。假如是我们,这个时候一定什么话都骂出来了。但是,法远禅师一心不乱的忍耐着,每天静静在山门外打坐,不顾风吹雨淋,也不退初心,等待机会再进去挂单求法。这样熬了半个月之后,寺里的住持才发现有一个人寂守在长廊上,仔细一看,原来就是因添油下菜被牵单开除的法远。就走过去责问:
“你怎么还坐在这里不走啊?你坐多久了?”
禅师恭敬敬地答:“半个月了。”
住持一听,立刻借题发挥:“什么?你白白在这住半个月了?算房租!算房租!”
法远禅师已经身无分文了,那里有余钱付房租?只好到处诵经来还债,虽然艰苦备尝,但是修学佛法的愿心却始终不放弃。住持看到法远禅师能经得起火煎冰冻的考验,法性具足,就立刻升座,请法远禅师接掌住持职位。法远禅师深明“心是怨家,常欺误人”的妄境,忍了又忍,终于能戒嗔除垢,如法成道,达成法句经上“舍弃忿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着心和物;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的境界。
又如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也是藉助大忍耐、大精进而修持正法。他年轻时先持密宗的咒术黑业,不用在正途,后来悔改知错了,就不远千里礼拜马尔巴上师学道;上师因为他的根习未净,为拔除往昔所造罪业,就再三应机度化,在生活里锤炼他的忍辱心性 ,当密勒日巴拿着经书到佛堂里准备持诵时,上师就挥赶斥逐他说:
“你的书拿到外面去!我的护法神嗅了你的邪书气,说不定会打喷嚏的!”
密勒日巴立刻觉得羞惭,心想:“上师大概知道我的书里面有咒术和诛法吧?我今后务必不能再使术造孽了!”
为了供养师父,密勒日巴四处化缘,好不容易讨来二十一升麦子,就用十四升麦子买了一个崭新的大铜灯,再把剩下来的麦子装在自己做的皮口袋里,捆在铜灯上,一路儿吃力万分的背回来。满满一口袋的麦子既重,铜灯也压曲了肩,好不容易背到上师住宅前,已经疲惫不堪了,扑通一声,把东西从背上卸了下来,落地太重,把房子都震动了。上师出来一看,立刻申斥说:
“这个小子,气力倒真不小啊!喂!你是不是想把我的房子弄倒,压死我啊?真可恶!快点把口袋拿出去!”
一面责备,一面还抬起脚来踢人。密勒日巴只好把麦子拿到外面,心里暗想:“这位上师真不好惹啊!以后总得好好的谨慎侍候才是!”
像这样借题发挥的责难几乎无日无之,严苛无情的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在动心忍性间启迪密勒日巴的法性,一直到历经种种挫辱鞭策,而终于得到心传正法后,马尔巴上师才和颜以对,师徒两人抱头痛哭了一场。密勒日巴所证得的无上妙谛,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非难与挫辱中成就的。
所以,刻骨铭心的要求,就是诸佛菩萨的慈悲;而能够吃得苦中苦的人,才能直证菩提,求成佛道。
我们现代社会的青年,很少有人具有密勒日巴尊者这种无畏的大忍耐力,往稍遇挫折或不如意,就失去了求道的愿心。我从前修行学道的时候,也曾受到各种试探、磨炼,虽然跟这些前辈比起来,是百分不及一、千万分不及一的,但是已经使我感受到“至艰至苦的磨炼,是为了至深至久的幸福”这一个意义,也训练了我“千磨百劫犹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态度,我今天的一切所学所能,都是吃种种苦、耐样样劳而吃出耐出来的。
我幼年出家,小孩子喜欢讲话,看到什么都很好奇,疑问也特别多,老师听到了,一个耳光打过来,斥一声:
“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
我心想:“对!这是法堂佛殿,这么神圣的地方,我怎么有资格讲话?”一经内省,从此不随便妄说。后来最长的一次禁语,整整有一年之久。那时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一年不讲话,实在痛苦,偶而忍不住想讲话的时候,就跑到没人的角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你不是说不讲话吗?为什么又起心动念想说话?没有出息!”一掴一掌痕,直打到嘴角流血为止……。那种种刻骨铭心的磨炼,现在想起来,真是幸福!因为那种教诲,培养了我们忍苦的能力和精神,来担负更重大的责任,做更多人所不能做的事。
在佛教里面讲忍耐,不仅要能忍合情合理的责求,忍一时一地的折磨,更要忍受悖情逆理的误解,把忍耐当做是诸佛菩萨的慈悲教诲、福报修持,在其中肯定自我的道德人格,肯定真理正义终必水落石出信念。
像金山寺的妙善禅师,世称“金山活佛”,是现代人,民国二十二年在缅甸圆寂。他行迹神异,又慈悲喜舍,到今天还流传着许多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金山寺旁的一条小街上,住了一个贫穷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凶横,不时打骂亲生母亲。妙善禅师知道这事后,生起了悲愍心,便常常去探望老婆婆,为她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那个逆子很厌恶这个和尚常来家里,有一天起了恶念,悄悄拿着粪桶躲在门外,一等妙善禅师走出来,就不声不响的把粪桶向禅师兜头一盖,刹那间腥臭污秽的粪尿淋满了禅师全身,一时轰动了半条街,大家拍手看热闹……
各位想一想,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忍受吗?
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马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把马桶取下来。旁观的人看到他的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禅师毫无在意的说:
“这有什么可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有人问他:“和尚,你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说:“我一点也不难过,老婆婆的儿子慈悲我,给我醍醐灌顶,我心里正觉自在哩!”
受苦受辱到这种地步,还能一心不乱的离妄去嗔,妙善禅师的心胸是何等高超!所以后来那个忤逆儿子觉悟了,来向禅师谢罪忏悔的时候,金山活佛就欢欢喜喜的开示他:
“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海深,佛陀说:‘若人百年之中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于上下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父母养大你费了多少心血精神,你不能让母亲时时欢喜安乐,反而打骂犯上,如此不孝,何以为人?”
那个逆子听了,衷心悔悟,跪在活佛面前,痛哭流涕的忏悔道:“我真该死!我真该死!”
受了活佛的感化,那个逆子从此痛改前非,竟以孝声闻名乡里。后来母子两人皈依佛门,受持斋戒,一起做了佛门弟子。
佛教相信“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像金山活佛这种忍耐,是勇于牺牲的精神,不是软弱的行为,所谓“舍恚行道,忍辱最强”,它的力量之大、功德之多,是布施、持戒所不及的。
古诗说:“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太刚则折,如果,我们以暴乱、武力为处世态度,就很容易遭受到伤害、毁坏。拿我们的牙齿与舌头来比喻,坚硬的牙齿未老先落,而柔软的舌头却伴随我们至死不去,可见刚强刚愎不一定长久,柔和柔顺不一定软弱。像寒山子的诗:“人来谤我我何伤?且忍三分也无妨;却为儿孙榜样计,只从柔处不从刚。”可见忍耐是潜移默化的功夫,你能忍一时之辱,便能夷灭自己一时之戾气;能修一世的忍耐,便能默化他人一世的顽冥。百炼钢之所以能化成绕指柔,全凭“忍”字一诀。大家从浮山法远禅师、密勒日巴尊者和金山活佛忍辱的事迹中,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
二、从愿力看佛教的奇人
什么叫做“愿力”?就是为了实现人生崇高的目标及理想,不惜牺牲奉献的一种大无畏的力量。身为佛弟子,最大的愿力就是绍续诸佛慧命,担负如来家业,使众生都能苦海得度。因此,我们从愿力来看佛教界的奇人,首先就要了解这种愿力是怎么样的心态:
(一)以大慈悲渡众为愿:是为大我、公义而发下弘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利而发愿。
(二)以大无畏精神为力:这种力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力,不是诉诸意气的蛮力。
结合大愿心和大无畏所形成的力量,足以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达不到的理想,办不成的事业。唐朝的鉴真大师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师是江苏扬州人,饱读经论,弘提佛法不遗余力,深为当时士民所重。那时有两名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久仰鉴真大师的盛名,特地渡海来请大师前往日本弘法。大师为了使佛法的甘霖能普沾天下苍生,便欣然应允。许多弟子劝他不要贸然前往,以免遭遇不测。鉴真大师说:“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坚持前往日本弘法,于是,在西元七四二年,排除一切阻难,率领二十一名弟子乘船渡海,临行却被人误会为欲勾结海盗,密告官府捉拿,结果不但未能如愿出航,反而冤屈入狱,被禁锢了四个月,才洗清嫌疑。
第一次的困难不能扼阻大师的愿心,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甚至派弟子祥彦远赴岭南向刘臣邻购买军舟,终于在七四四年第二次出航了。不幸半途遇到飓风,船沉舟毁,多年苦心尽被惊涛骇浪吞噬。
第三次,鉴真大师亲自到福州买船,计划在七四六年东渡日本,万事俱备,却因弟子怀疑倭奴将对大师不利,而请官府截留大师,在温州滞留了六十日,越洋弘法的心愿又成了泡影。
三次挫折,足以使一般人放弃任何理想、目标了。可是,鉴真大师能忍人所不忍,为人所不敢为,在西元七四八年,又四度为弘法利生而扬帆,不料仍是功亏一篑,因方向错误而飘流到海南孤岛,不但未能达成佛法东传日本的愿心,反而因局困海中孤岛两年,导致双目失明。
到了七五三年,鉴真大师毅然作第五次远航,又因信徒们不愿他离去而团团围住扬州龙兴寺,终不能行,大师的人虽被留住,内心却深觉弘扬佛法于海外的事业“舍我其谁”,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命弟子备妥海船,于同年十月悄悄从苏州出海,十二年来艰苦备尝的愿望,终于在第六次的航行中圆满实现。鉴真大师为这个荒陬野岛带来了宗教、文学、医理、建筑、服饰、美术、工艺、蔬果、文物制度等种子,散播在东瀛三岛的土地里,使日本初民能亲炙大唐文化,普沾法喜。鉴真大师为了弘法异域的悲愿,不惜与顽民周旋,在误解中忍辱,逆境中精进,甚至奉献自己的器身,用大无畏的精神来导航,以佛陀慈悲的愿心作依靠,终于完成了启导日本文明的弘法家业。
所以,真正的愿力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忍辱、持戒中萌芽,在慈悲、精进中结成奇花妙果。鉴真大师投注了十二年的心力才东渡到日本,我们今天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轻易克服时空的阻碍而达到,但是,我们有没有比鉴真大师更深的悲愿?有没有比鉴真大师更高的毅力?我们对中国佛教的弘传到底投注了多少心力?我们对中国佛学的发扬到底痛下了多少工夫?
唐朝的玄奘大师,一生殚精竭虑于佛经的传译事业,亲自跋涉瀚海,攀越峻岭往西方取经。他绍隆佛种、光大佛法的弘愿,不曾因路途遥远、时日漫长而稍怠。当他身陷荒地沙漠,命在垂危之际,还咬紧牙关“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种为佛法献身的大愿,终于使他平安地从印度取经回国,承续佛陀的慧命光辉,让中国佛教从此开花结实。
我们常说佛教的四大精神是“悲、智、愿、行”,地藏菩萨怜恤地狱众生的煎熬辛苦,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心,这种大愿就包含了大悲、大智、大行的精神。所以,我们从愿力来看佛教的奇人,不仅只看愿的大小而已,更要体会古德先圣们愿心的崇高伟大,他们的“奇异”之处,正奇在此中。
三、从智慧看佛教的奇人
在佛教里面,不仅八十岁的老禅师、老和尚具有奇人异事,有时候连十岁的小沙弥也令人称奇,七岁的均头沙弥就能证阿罗汉果,就是极好的例子。现代社会,对于老年人不太重视,其实老年人经霜历雪的智慧就像一座宝矿,不是浮华无根的年轻人所能企及的。
从前有两国交战,甲国向乙国下战书,限对方数日之内回答八个问题,如果能够圆满答覆,甲国便俯首称臣,如果答不出来,就表示这个国家没有智慧之士,不足以立国。这个国家的君臣,对八个难题百思不得,无人能解,眼见大变将至,国王急得像热锅蚂蚁,只好向全国百姓张贴布告,谁能解答这八个问题,就封他高官爵,赐他厚俸禄。一天天过去,眼看期限将至,还是没有人出面,到了最后一天,有个老禅师游方而来,看到示上的八个难题,抚掌大笑,当即撕下告示来到国王的面前说: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我能解答!”
什么问题呢?
(1)什么水比海水多?
老禅师说:“一杯法水比海水多”,一杯水浇在枯萎的花草上,花草得到及时灌溉,可以欣欣向荣,这杯水就是甘霖;一杯水给一个焦渴的人喝,他的咽喉内脏得以滋养,可以活命保身,这杯水即是甘泉;佛法的喜水洒在绝望、痛苦的心田,润泽他枯涸的心灵,使他获得新生,发挥智慧,贡献大众。一勺法水,便是胜于大海汪洋的甘露。
(2)什么人最美?
有慈悲心的人最美。衣饰容貌的美是短暂的,人有老的时候,衣服有破旧的时候,只有慈悲心亘古常新。慈悲为怀的人能够化恶境为善缘,化假意为真情,化腐朽为神奇,使周遭的人一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情的芳香。
(3)什么人最富?
老禅师说:“布施的人最富”,因为行布施的人有喜舍心,能够知足常乐,布施出去的是有限有相的财富,却能获得无限无形的心宝。所以说,布施的人最富有。
(4)什么人最穷?
贪欲悭吝的人最穷。因为好悭吝的人永远不能满足,欲求多则多苦,一苦就不能快乐,心里像不毛之地,长不出欢喜的妙果。所以,物质的贫不算贫,心里的贫才是大贫。
(5)双马如何分母女?
两只身高、重量、毛色完全一样的马,如何来分别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呢?禅师说:“放一堆草在地上,看看哪一匹让另一匹马先吃?让的是母马,吃的是小马。因为天下父母心一般,即使畜生也懂得亲情,母马一定慈爱它的子女,让小马先吃。”
(6)双蛇如何分雌雄?
两条蛇,也是一样颜色、大小,如何区分雄的、雌的呢?老禅师巧妙的解答这个问题:“弄一张网来,把蛇兜进去,公蛇一定非常着急,要找出口保护母蛇逃生,母蛇则会静静地卧在网里不动。由此就可以知道哪条是公蛇,哪条是母蛇。”
(7)什么力量最大?
大家一定会说:拳头、枪炮、核子弹的力量最大,可是老禅师说“忍辱的力量最大!”寒山子有一首诗:“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忍辱的力量可以化贪嗔为欢喜,化困厄为平顺,忍辱的力量是沛然莫之能御的。
(8)什么人最不自由?
大家也许会认为关在监狱里的人最不自由,事实上最不自由的是犯罪而不为人知的人,他虽然没有绳之以法,关到监狱去,可是,他不管走路也好、吃饭也好,时时刻刻心里总有挂碍,日夜受到良知的谴责,死困在暗无天日的“心狱”里,这种良心不安的人,才是最不自由的人。
老禅师的智慧解救了这个国家的兵燹,使老百姓免于战火的蹂躏,所以,智慧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暴戾为祥和。
在佛教里面,还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的智慧流露事迹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
“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
聪明的那先比丘就反问他说:
“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呢?”
“我父亲传给我的啊!”
“父亲的王位是谁传给他的?”
“祖父。”
“祖父的王位又是谁的?”
“曾祖父啊!”
那先比丘继续问:“这样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相不相信您的国家有一个开国君主呢?”
弥兰陀王正容回答:“我当然相信!”
“您见过他吗?”
“没有见过。”
“没有见过怎能相信呢?”那先比丘又问。
“我们的开国君主制定了典章、制度、律法,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所以,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的。”
那先比丘微笑颔首说:
“我们相信佛陀确有其人,因为佛教也有佛、法、僧,有经、律、论;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历史事迹,决不是虚构不实的人物,这个道理与你们有开国君主是相同的!”
弥兰陀王无法藉此非难那先比丘,动了脑筋又想到另一个难题,他问:
“你们佛教徒常常讲:人们第一快乐就是证悟涅槃,达到不生不死不灭的境界。那先比丘啊!你已经证悟涅槃了吗?”
那先比丘谦恭合十:“惭愧,还没有!”
弥兰陀王得意地问:“既然没有证验过,那么,你怎么知道有涅槃的境界呢?”
要是拿这个问题来问各位,你们怎么回答呢?
那先比丘不直接回答,反问弥兰陀王:
“大王,假如现在我拿一把大刀把您的膀子砍掉,你痛不痛啊?”
弥兰陀王变色说:“当然痛!哪有膀子砍断了不痛的!”
那先比丘追问:“您的膀子又没有被人砍断过,您怎么知道痛呢?”
弥兰陀王答:“我看过别人被砍断膀子的痛苦情状,我当然知道痛啊!”
那先比丘微笑致意道:“大王啊,我也同样地看过别人证悟涅槃时候的快乐,所以我当然知道涅槃境界的美妙啊!”
弥兰陀王这个疑难又再次被驳倒,还是不服,便绞尽脑汁,第三次发问:
“你们出家人奉信慈悲为怀,你怎么去原谅你的仇敌呢?”
那先开颜笑了:“大王,如果您的腿上长了一个脓血疮,您会把腿子砍掉吗?”
“不会!”
“那么,大王您怎么办呢?”
“细心地清洗它,给它敷药,时间久了,疮就好了!”
那先比丘说:“是了!仇敌、坏人就像一个脓疮,不去照顾、医疗,就会蔓延恶化,所以必须用法水去清洗,使他们弃邪归正,改过自新,这个跟大王您护持腿上的脓疮是同样的道理!”
弥兰陀王点头称善,仍然不能心服口服,想一想又计上心来:
“你们常常劝人要修来生福,你们既没有经历过死亡,怎么知道人死之后还有来生呢?”
那先比丘和譪地回答:“这就好比柳柑,果实成熟了以后掉在地上,果肉腐烂了,可是种子却埋在土壤里,一等到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茁壮为一棵柳橙树。人的身体只是四大暂时的假合,等到幻境破灭,躯体也就死亡了,可是业识却能不断生死流转,就像柳橙的种子一样地在六道轮回中生生不息,不止有一个来生复苏,而且有无限个来生。”
弥兰陀王心有不甘,又提出第五个问题来质疑,一个比一个更难回答,但是那先比丘智识过人,胸有成竹,依旧微笑着一一开示。
弥兰陀王问:“你们出家人爱不爱自己的身体呢?”
那先比丘:“身体只是四大五蕴和合的色身,我们出家人是不爱的!”
弥兰陀王一听,正中下怀,立刻狡黠地反驳:
“哦!你说你们不爱自己的身体,但是,你们出家人一样穿衣、吃饭、睡觉,还不是在保护这个色身?若说不爱,岂不是自相矛盾?”
那先比丘一笑而罢,另作别解:
“大王,如果您身上长了一个脓包,您爱不爱它呢?”
“包?那么脏的坏东西,谁会喜欢它?”
“既然不喜欢它,为什么要把它洗净、敷药,时时守护它不使恶化,每天看看它有没有好一点?若说不喜欢包,这种做法不是自相矛盾吗?”
弥兰陀王很不服气地辩驳:“我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才要保护它的!”
那先比丘击掌而笑说:“这就对了!出家人不爱这个身体,但是为了借假修真,也不得不照顾这个空幻的身体啊!”
弥兰陀王屡仆屡起,紧接着又问:
“释迦牟尼佛能不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呢?”
“佛陀具有大神通,当然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给你们,让诸弟子迅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业障,不就通通开悟了吗?何必一点一点地让你们慢慢历练呢?”
聪明的那先比丘举重若轻,先问:“大王,如果您是个医生,是不是就知道各种治病的百药呢?”
“当然啦!医生对于什么药能治什么病,是通通都要知道的啊!”
“既然医生知道百草药性,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药都开给一个病人吃呢?”
弥兰陀王大不以为然的回答:“当然不能!治病要对症下药,慢慢地一味配一味的调理,病人才会好,怎么能胡来!”
那先比丘顺势就下的说:“同理,佛陀传授佛法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要依照弟子根器的不同,一点一点逐步传授,才能如法得道啊!否则,偃苗助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弥兰陀王面露赞叹之色,十分佩服那先比丘对答如流的智慧,继续问到底的说:
“那么,请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嗔恨心,会不会发脾气?”
那先比丘答:“佛陀没有嗔恨心,当然不会发脾气。”
“可是,经典上这么记载: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带着五百徒众来听经,佛陀却很生气地斥责他们:‘出去!出去!’这不就是嗔心使然吗?”
“这事是有的!”那先比丘耐心阐释说:“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确带了五百徒众来参加法会,但是这五百个人成群喧闹,不尊重庄严法会,佛陀喝斥他们出去,并不是出于嗔恨心,而是出于慈悲心。这就好比大地覆载我们,一切如如平等,如果你在地上跌倒了,这是你自己不小心的缘故,你能怪大地对你不好,对你生气吗?”
弥兰陀王频频点头,这才心服口服了。各位听了这么多非难的问题,仔细思量,就可以体悟出那先比丘是何等大智慧了!
佛教里面有类似的智慧如山如海,经典卷帙间俯拾皆是。例如:有名的一休禅师,就有在谈笑间旋乾转坤的菩提心量。有一天,一个信徒来向一休禅师告辞:
“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
禅师问:“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啊!您不知道,我经商失败,现在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我没有办法应付,只有一死了之啊!”
“难道一定要死才能解决吗?没有别的路可以行了吗?”
“没有了!我家里只有一个幼小的女儿,已经山穷水尽别无生机了!”
禅师灵光乍现:“哦!我有办法了!”
信徒急问:“师父,您有什么办法?”
“只要你把女儿嫁给我,我做你的女婿,问题就解决了!”
信徒大惊失色:“这……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
“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啊!好啦!好啦!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让你招女婿!快去!快去!”
这个生意人素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慧,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把商人家里挤得水泄不通,争着一睹这种奇人奇事。一休禅师安步当车抵达后,什么话也不说,只吩咐在门口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围观的人更觉稀奇,一个个屏气凝神要看好戏。一休禅师安安稳稳坐了下来,眼不跳心不惊地写起书法来了,不一会儿功夫就摆了一地的楹联书画,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的。结果,禅师的字画不到一刻钟就被抢购一空,买书画的钱推成了小小山。
禅师问这个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够了!师父您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拂拂两袖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好!再见!”
智慧能够解决许多困难,佛教里有许多这样的奇人奇事,把智慧的妙果献给众人分享。
又有一天,一位将军下帖子请一休禅师到家供养,禅师一向不修边幅,到时就衣着随和地去赴约了。没想到守门的卫士一看到他,就连声怒喝:
“哪里来的疯疯癫癫的和尚,走开!走开!”
禅师忙说:“喂!你家主人请我来吃饭的,你怎么赶我走开?”
守门的卫士白眼一翻:“胡说!我家主人怎么会请你这种和尚吃饭?他今天请的是庄严伟大的一休禅师,你也不照照镜子?快走!快走!”
一休禅师被挡驾,只好回转去换了一身庄严的法服,再度来到将军府前。卫士看到一休禅师穿着那么庄严,连忙毕恭毕敬地礼请入内。开席后,禅师坐在丰盛的筵席上,不但不把菜吃到嘴里,反而一样样夹进衣服袖子里。将军心里十分惊诧,以为禅师要留藏菜肴回去吃,当着众人颇觉难堪,就低声暗示禅师:
“师父,席上这么多人,不好看……,等客人走了,我再多办些菜让您带回去好了……”
禅师淡淡地说:“你啊!不是请我吃饭,是请我的衣服吃饭!我人到了,不能进来;要穿上这件衣服,才能进来,这不是请衣服吃饭吗?”说着,把衣服留在席上,自己穿着破烂的僧衣回去了。
当今的社会上,不是也有很多人只敬衣冠不敬人,只问权势不问操守的吗?一休禅师的智慧随缘随化,机锋相对时,平实接众时,都显现无上的智慧,更具有高瞻远瞩的功力。
有一个非常富有的信徒,请一休禅师到他家里参观他收藏的古董精品,参观了之后,富翁请禅师评价评价。一休禅师说:“你这些东西呀,都很平凡,我的寺院里有几样宝贝,那才是真正价值连城、无与伦比的!我寺里有一万年之久的盆,五千年之久的碗。”
富翁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刻问:“有这样的宝物啊!师父,您行行好,快开个价钱出来,我通通买了!”
禅师想了想说:“你要真喜欢的话,我也可以割爱,只算你三千两银子好了。”
富翁大喜过望,立刻叫家人捧出三千两纹银奉上,说:
“一句话!好!这银子您先收下,明天我就到寺院里去取那些宝贝回来。”
隔天富翁来寺里取宝物时,一休禅师吩咐侍者:
“带这位居士到后院去,那里所有的盆子、碗啦都是他的!”
富翁喜孜孜地来到后院一看,哪有什么宝贝?!就只有一个猫喝水的碗,一个狗吃饭的盆而已。富翁面如土色,气呼呼地跑回跟禅师理论:
“一个狗盆,一个猫碗,哪里就能值三千两银子呢?”
一休禅师大笑:“岂只值三千两?三万两以上的价格我都不肯卖呢,你如今能买到这两样宝物,还算你的福气呢!”
富翁一听,无可理喻,只得怏怏然回去了,内心懊悔不已。
不久,社会上传出了富翁布施三千两银子的盛事,一夜之间,这富翁受到众人的赞叹、崇敬,成了慈悲的象征。这时候富翁才明白:一休禅师是在教他为富不可不仁的道理,他用三千两银子买来的,不是猫碗、狗盆,而是慈心、高义,这个大功德哪里是区区几千两银子的价值所能比拟?一休禅师运用他的智慧去救人、教人、度人,可以起死为生,化衣冠为正见,转悭吝为布施,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衣服、一样小小的笔墨、一对肮脏的狗盆猫碗都可以用来说法,他的大智大慧岂是我们所能衡量的?而这些大智大慧都源自佛教的诸佛菩萨,又岂是我们所能轻忽怠忘的?下面,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佛教的奇人:
四、从慈悲看佛教的奇人
在佛教里面,有很多感人的大慈悲者,他们看到众生受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样,为了救众生脱离苦境,不惜献身殉道,这种“履行仁慈,博爱济众”的精神,创造了中国佛教里的许多奇人异事。像金山活佛为人治病,如果病人生的是疮包,他就不嫌肮脏龌龊的用嘴巴在疮包上舔吸,舔吸出来的一大堆脓血,并不吐出,而是完全吞下肚里,以免病人看了恶心呕吐,这种“能为甚难希有之事”的行为,正是佛教里使人感动流泪的慈悲精神。
日本的空也和尚有一天晚上正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闯进来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强盗,提着一口寒光闪闪的钢刀,威胁空也和尚把钱财交出来,空也和尚翻箱倒箧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对方,两眼涔涔流了泪水。强盗看了泪眼滂沱的老禅师,不屑地说:
“你这个和尚太没有出息了,你们出家人早已看破世间的一切,一点钱财算得了什么,值得如丧考妣号啕大哭!”
“我不是为自己失去钱财而伤心落泪,而是为你而哭啊!”老禅师回答说。
“笑话!我身强力壮的,你为我哭什么?”
“你杀人劫财,种下轮转恶趣的种子,我是为你即将堕入地狱受无量的苦而忧心痛哭啊!”老禅师无限慈悲地说。
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凡夫愚痴只贪图眼前不当的享受,而不顾果报的痛苦,好比看到剑上涂了一层蜂蜜,赶忙张口去舔,蜜虽然吃到了口,但是舌头也割破了。而菩萨能以无限的智慧,洞察五欲六尘的享乐即是未来鼎镬之苦的根源,因此以无尽的悲心,方便利导众生舍弃短暂虚幻的欲乐,转而追求无上的涅槃之乐。般若经上有一位常啼菩萨,看到众生在恶世中头出头没,饱受贫穷、老病、忧苦的逼煎,如同自己身历其境,因此常为众生悲泣不已。空也和尚的眼泪流露出多少菩萨对众生的关切,含藏多少菩萨对众生的哀矜!
晋朝时代有一位僧群禅师,一生淡泊名利,隐居于霍山,茅茨土阶,蔬食淡饭,安贫守道。霍山孤立于大海之中,山顶上有一石盂,深有六、七公尺,清泉从中汨汨流出,芳香甘冽,如饮甘露琼浆,僧群禅师每日饮水充饥,不食米粒。从僧群禅师住的草庵到石盂之间,横梗着一条清澈的溪涧,禅师于是在溪上搭构一座木桥,每天往返汲水充饥。有一天当禅师如往日般提着水囊,过桥去汲水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只折断翅膀的鸭子栖息在窄小的桥上,看到禅师走来,伸长着脖子表示抗拒。禅师看到鸭子挡住了去路,本来想以锡杖赶走它,可是又担心及鸭子,只好提着空水囊,枵腹而归。第二天去汲水,鸭子仍然站立在桥头上,昂首逍遥,毫不畏惧。禅师不得已只好忍着辘辘饥肠折回庵中,天明再去,鸭子还是不离去。如此过了数日,禅师为了怕惊吓到鸭子,连日滴水未进,终于枯绝而死。古德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牺牲精神,正是佛陀慈悲襟怀的高度表现。
魏晋时代的法进法师,智慧慈悲具足,深得朝野上下的爱戴。有一次地方上流年不利闹饥旱,饿殍遍野,状极凄惨。法进法师于是斋戒净身,拿着刀、盐到饿人家聚集的深山石窟之中,对着面黄肌瘦的灾民传授三皈依,然后将衣钵挂于树丫上,慈祥地对大家说:“今天我要将生命供养给各位,请各位割取我身上的肉聊以充饥吧!”大家看到自己平日最为敬重的师父要舍身救自己,人人踯躅不敢动手,法进于是拿起刀子割下自己的肉,掺和着食盐,端给大家食用。灾民们耐不住饥饿的煎熬,不得已含着泪水吞下了师父的净肉。法进法师为了救活更多的众生,毫无痛楚,并且无限欢喜的奉献了自己的性命。当初佛陀在因位修行的时候,也曾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完成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在菩萨看来,众生与自己一体,慈济众生就是完成自己的佛道,因为一切诸佛皆因众生而发大悲心,因发大悲心而长养菩萨道,因此众生是我们实践菩萨道的道场,有了慈悲心,众生所加诸于自己身上的一切磨难、困厄,都是醍醐甘露了!
五、从神异看佛教的奇人
佛教里面的许多禅师大德真是奇中有奇、无奇不有,诸般奇异,都是应机示化,为去除世人的嗔恚愚痴而神之玄之。
有一位飞锡禅师,本名叫邓隐峰,为什么称他为“飞锡禅师”呢?据说有一次,他看到两国的军队打仗,弄得老白姓民不聊生,他劝双方放下干戈不要再争战,可是刀兵无情,谁肯听一个出家人的话?不得已,邓隐禅师就把锡杖往空中一抛,自己也随之在天空中飞舞。鏖战激烈的兵士看到半空中有个和尚飞来飞去,都啧啧称奇。不觉停手看他飞舞,看得发楞了,忘了争战打仗,以后他就得了“飞锡禅师”的封号。
有名的金山活佛也有许多的奇事。他是怎样的奇法呢?冬天的时候,金山活佛妙善禅师跑到金山寺大雄宝殿屋顶上去晒太阳,纠察师父一看,就骂他:
“哎呀!胡闹!怎么可以在佛殿上面晒太阳呢?”
他一听,太阳也不晒了,就从屋顶上一直滚、滚……飘飘然凌空滚到地下,然后站起来,弹一弹身上的灰尘就走了。
他最大的长处就是替人看病。金山寺的最后一任住持是太沧和尚,民国三十八年为了逃避叛乱,也渡海到台湾来,太沧和尚亲自告诉我,他和妙善禅师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请求禅师说:
“佛爷,我的母亲生了重病,请您帮她看一下吧!”
妙善禅师漫不在意的回答:
“哪里呀!我又不是医生,怎么会看病呢?”
“佛爷慈悲,您自己讲过您会看病的啊!”
“哦?”禅师问:“就在寺内的洗澡池边讲的啊!”
金山活佛听了,就走到洗澡池边,随手掐了一碗洗澡水给太沧和尚说:
“这是般若汤,拿回去给你母亲喝!”
大陆上的寺院,一星期才烧一次水供给好几百人洗澡,那些洗过身体的水就像泥浆一样,难以下咽。太沧和尚不免心里忐忑:“这种洗澡水,怎么能治病?”
禅师又满不在乎地催促:“要喝就快啊!凉了不好!”
太沧和尚只好相信他,把洗澡水端回去给母亲喝,说来奇怪,病却渐渐好了。然而每逢有人纠缠妙善禅师,请他治病时,他总是只手连摇:
“不会看病!不会看病!”
要是被人缠得脱不得身,他就在身上这边抓抓,抓那边搔搔,把身上的污垢搓成一团,用鼻涕口水一拌,说:
“拿去!这是长寿丸。”
就像济公活佛给人治病一样,奇的是那种“长寿丸”还真能使病人霍然痊愈,拔苦与乐。有次碰到一个病人千拜托万拜托:
“活佛,我胸口痛得受不了,请您为我治疗吧!”
他就把两手一摊,说:“我哪有办法替你治疗啊?这样吧,给你一拳看看!”说着,真的一拳虎虎向他胸口打去,那个人痛得哇哇大叫,说也奇怪,病就这样好了。
金山活佛的神奇是奇中有真心,至于普化和尚的神奇,是奇中有大意。
《高僧传》里,记载了普化和尚的一段故事:某天,他到处向人化缘:“我要化一件衣服穿哦!化一件衣服穿哦!”信徒们听他这么说,这个也做一件衣服给他,那个也做一件衣服给他,他看了,却皱皱眉头两手一推说:
“这个我不要!这个我不要!”
“咦!您不是要衣服吗?现在衣服给了您,怎么又不要呢?”信徒们觉得呀异。
普化和尚也不理睬他们,还是到处说:“我要衣服!我要衣服!”
临济禅师知道了,就送给他一口棺材,普化和尚高高兴兴地说:“我有衣服了!我有衣服了!临济禅师知道我的心,如今有衣服穿了,我可以走了!”
于是,又到处传告:“各位!我明天要死了,我要在东门坐化!”
大家听了很好奇,就一大早赶到东门去看热闹,果然看到他担着一口棺材向东门走来,到了东门,他张望了一番,跟大家说:
“你们这么多人看我死,真不方便,我今天不死了,明天到南门再死。”
第二天,到了南门,还是一样人山人海,他又皱起眉头:
“唉呀!南门这么多人,我不要死,明天到西门去死。”
隔天到了西门,人还是不少,普他和尚跟着又抱怨:
“众目睽睽之下,死得不自在,我要等明天去北门,没人观看的时候再死。”
看热闹的民众再三失望,心里想:“我们给这个疯疯癫癫的和尚欺骗了,哪里有人说死就死?他跟我们开玩笑的,明天北门不去了!”
第二天,普化和和担着棺材到了北门,看看四周:
“嘿!好清静哦!现在不死更待何时?”说着,跳进棺材里面就死了。这件消息传出去,大家争相赶来观看,一个个抱怨着:“可惜!可惜!没有看到他死。”,众人受好奇心驱使,想看看他死了以后究竟是什么模样,就合力把棺材打开,不料棺材里却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只隐隐约约听到空中传来阵阵念佛的声音……
普化和尚要化的缘不是衣缘,而是生死;一件衣服穿脱起来很容易,生死这件衣服,却往往是该穿的时候不肯穿,该脱的时候不肯脱。普化和尚妙想天开化缘,其实是对生死的了脱自如。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今天随缘宣讲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是期望大家能于“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及时精勤,亲闻正法,莫堕惑冥,勿染污垢,毕竟生命有限,人身难得啊!
六、从精进看佛教的奇人
最后我们来看看佛教里面勤修精进的奇人。
懒融禅师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用功的程度是我们现代人无法企及的。懒融禅师看书时,肚子饿了,就随手抓起一块蕃薯,一面啃一面继续持诵,还吃得津津有味,旁边的弟子看到了,大吃一惊,叫道:
“师父!您怎么吃石头?”
懒融一看,果然是石头,随即毫不在乎的回答:
“石头也好吃,石头也好吃!”
他诵经更是专注,绵绵密密几乎诵到天女散花、溪声说法的境界,弟子们看他诵得凝神入定了,连鼻涕悠悠地流下来都不知不觉,就提醒他:“师父,您的鼻涕快吃到嘴里了!”
他连眼皮都不抬的回答:
“我没有时间为了你们这些俗人擦鼻涕!”
一叶落而知秋,我们可以从懒融禅师精进的功力,了解佛教神奇境界的一面,那不止是一种精神上的忘我、升华,也不止是一种愿力的锤炼、凝聚,更是一种千古身命的移情化性、脱胎换骨!
我们今天从六个角度来了解佛教里面奇人,希望各位听了以后,能够把忍耐、愿力、智慧、慈悲、精进的精神都带回去,在日常生活中常行常觉,时时节身慎言,事事守摄本心,这样,大家就都可以成为佛教现代的奇人了。人人都能证验佛法里的奇应妙报,体现佛法中的道念正觉,中国佛教就有希望了!
谢谢各位,祝福各位法喜充满,福慧俱增!
下一篇:星云大师《佛教奇理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