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生活与修持》
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我们在纪念馆佛学讲座的第三天,第一天我们讲了‘生活与信仰’,第二天我们讲了‘生活与道德’,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与修持’。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是讲知识、讲理论,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却是重视实践,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讲的‘修持’。
今日佛教最令人悲痛的事,并不是没有人信仰,也不是没有人研究,而是真正修持的人太少,真正有证悟的人太少。尽管有很多人将佛法的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但却没有人真正将佛法的理论付诸实行。例如佛教开示我们要慈悲,而我们却一点也没有慈悲;佛教教导我们要布施,而我们仍然自私,贪而不舍;如此,佛法说得再多、再好,于事又何补呢?
不错,佛教里的人士,经常也在喊着修持,但那只是口头上的、形式上的。因为我们总不能以为诵诵经、拜拜佛,或是持持午就是修持了。真正的修持我认为要从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一切语默动静里没有贪嗔痴。
金刚经有一句经文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我觉得这两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可以说有很深的涵义。我就以这两句经文,来说明佛教对于修持的要旨是什么看法。先将此二句经文演绎开来说,即为:‘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相反地,不是佛法的,有时候却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诵经、打坐、布施、持戒全都是佛法;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诵经、打坐时,心里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贪嗔痴,当你在行布施时,都抱着沽名钓誉的心理,这时,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的。
记得从前我们在丛林里参学,当时我们所受的教育,可以说是打骂的教育,眼睛不可以乱看,嘴巴不可以乱说,否则随时都要挨打挨骂。例如在禅堂里参禅,无理三十棒,有理也是三十棒。在那种情形之下,打也好,骂也好,看起来都与佛法无关,甚至或许有人会认为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事实上,为了加速一个人的完成,为了求证佛法大意,有时候却不得不如此,因此,这个时候的打或骂,也都变成了佛法。所谓棒喝下的禅悟,就是此意。
在原始佛教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的首座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有一天,他们两人来到庵摩罗园,很多年轻的比丘,看见长老的师兄回来,大家都很欢喜,赶快出来迎接,很多人一起讲话,讲了很久,佛陀看到了,大声喝道:
‘舍利弗、目犍连!出去!你们不要再这样叽叽喳喳地吵个没完,好像渔夫撒网,被网上来的鱼,蹦蹦跳跳的,一刻也没有停止,你们这样像话吗?’
弥兰陀王曾为此事问那先比丘道:
‘佛陀是没有修持吗?怎么也有那么大的嗔恨呢?’
那先比丘回答说:‘好比一个人,走路的时候,被树根、树枝绊了一下,或者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这种情形,并不能责怪大地,大地并没有动摇,只是他自己不小心;佛陀亦如同大地一般,他并无好恶喜怒,法制如此,是舍利弗、目犍连本身的问题,佛陀并没有动摇他的喜怒。譬如我们看到父母打骂子女,或者看到部队长官训斥属下,有时候也很严厉,其实,那是慈悲,并不是嗔怒。’
今天在‘生活与修持’的这个问题中,我将分为下列数点来说明。
一.修行的种类
修行的种类很多,让我仔细地把它分析解说,让大家先对修行的种类有所了解,然后再选择自己所最适当的方法。
(一)修身与修心
讲到修身,即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修身。在日本,日光东照神宫的门梁上,有三只雕刻的猴子,神态逼真,其中一只用手掩住眼睛,一只掩住耳朵,一只掩住嘴巴,这是什么意思呢?如同儒家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佛教里,也主张要修身,需先修口,不要随便恶口、妄言、绮语、两舌。
记得我年轻时,有一次,害了咳嗽,喉咙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因为在佛教里久了,所以很多事情比较能够看得开、放得下,心里想:哑巴是世界上最不会造口业的人,做个哑巴也好。
又有一次,害了风湿症,约有一个月,躺在床上不能动,医生也说必须要将腿锯断,否则很危险。有人很替我挂念,可是我心里想:锯断也无所谓,省得在外面东奔西跑,可以安心在家里读读书、看看经、写写文章,也是一样啊!对于怎样修身?怎样修眼?怎样修耳……在佛法里都有很好的指导。
当我十五岁在戒场受戒时,记得老师特别训练我们,叫我们眼睛不准乱看,因为还只是个小孩,有时候听到外面有一点动静,就举眼要看,老师马上一个巴掌打下来,一边还骂道:‘看什么呀!这里有那一样东西是你的?’马上我心里就想:‘不错啊!这里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啊!’有时候,嘴巴好讲话,有什么事情时,总是欢喜建议、饶舌,才一开口,又是一个巴掌打下来,‘你讲什么?这里是什么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心里一想:‘不错啊!这里是佛堂怎么能轮到我讲话呢?’因此,一再勉强自己,不要乱看,不要乱说。后来我干脆不讲话,实行‘禁语’,我有大约一年不讲话的经验,这中间,我获益很大。现在回想起来,感到过去老师对我的严格打骂,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在深山的古寺里,有一个修行的老和尚,经常打坐入定,有一个魔鬼想来扰乱他,破坏他的道行,可是,却想不出用什么法子来破坏。
有一天,魔鬼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变成一个没有嘴巴的怪物出现在老和尚面前,想恐吓老和尚。老和尚一看,说道:
‘哦!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嘴巴呢?’
说着,更用慈和的口吻道:‘其实,没有嘴巴也好,既没有嘴巴,就不会乱吃东西、乱说话了。’
魔鬼一看吓不倒老和尚,又变成一个没有眼睛的魔鬼站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一看,说道:
‘啊!怎么又没有眼睛呢?其实没有眼睛也不要紧,以后就不会乱看了。’
今日的社会,能不乱看最好,如果你走在路上,朝那不良少年随便乱看一眼,他就插你一刀。
魔鬼看那老和尚还不怕,于是,又变成一个没有手的怪物,老和尚看了,仍然平静地说:
‘没有手也很好,没有手以后就不会去打牌、不会乱打人了。’
魔鬼这样那样的变来变去,老和尚都无动于衷,最后干脆变一个只有上半身、没有腿的魔鬼。老和尚看了,又说道:
‘咦!怎么没有腿呢?没有腿也好,没有腿就不会乱跑,以后也不随便上酒家、跑舞厅了。’
一个人除了修身以外,还要修心,我们的心好像盗贼一般,难以捉摸,难以把握。人,把一个如同盗贼般的心养在家里,专门破坏好事,说起来,未免太危险了。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
有时候,常听到有人埋怨,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翻来覆去,心猿意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把握住吗?所以要修心,令心能听自己的指挥。我们的心,如同大元帅,统领了很多的魔军魔将,贪嗔痴慢疑的烦恼,都以心为首领。我们现在要修行,即要与做大元帅的心、统领烦恼魔军的心交战,这一仗,是很不容易打的,所以各位修行的人,自己要做一个征服魔军的统领,要有坚强的盔甲,以信仰、道德、慈悲、戒律护身,才能胜过心里的贪嗔烦恼等魔军魔将。
一个人身体上有老病死诸苦,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身体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晓,而心理上的贪嗔痴,则不易对治。举个例子说明:贪欲如同花朵,嗔心如同蜜蜂,愚痴如同米糠。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儿开放时,千娇百媚,但是,当它凋谢时,却枯萎不振。人的贪欲亦然,要这样要那样,如同花朵开放般,即使你拥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归属于你,你又能怎么样呢?‘良田千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贪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嗔恚心如同蜜蜂一样,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人,咬过之后,自己也不能活。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谓:‘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所以凡事常发脾气,最后还是自己吃亏。发脾气的嗔恨心,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使问题越弄越糟。愚痴并不是没有知识,有时候很聪明的人也是愚痴,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生病了以后,就变成了‘痴’。愚痴如同‘糠’一样,‘糠’把白米遮盖了;一个人如果愚痴,即障碍了真正的智慧,智慧不生,无明频起,对于世间的真理则永远不能了解。
关于身心的修行,在增一阿含经中,曾将它分为上中下三品,最下者为‘身行道而心不随’,表面上伪装得很慈悲,嘴里说得很动听,态度也表现得很亲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样,其实,心里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所谓‘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杀盗邪淫’,这是最下等的。其次,中等的修行‘心行道而身不随’,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内心却很慈悲,也真正很有道德。第三种的修行是身心皆行道,内外一致,这是最上等的修行。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要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愈久,则愈坚固。为什么要锻练身体呢?目的是要使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一个修行的人,应该以什么为力量呢?先看那小孩子,当他想要东西吃时,想要大人抱时,他就放声大哭,这一哭,马上母亲就过来哄他、抱他、给他东西吃,因此,‘啼哭’就是小孩子的力量。
凡夫以嗔恨为力,有人对不起他,或做事不如他的意,他就大发脾气,骂人、吵架,甚至拿枪动刀,你也奈何不了,这就是凡夫以嗔恨为力。
修行人以慈悲为力,以忍耐为力。各位如果想考验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就先问你自己,你的慈悲能到什么程度,你的忍耐能到什么程度。
菩萨以精进为力,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作为他的力量。
由此可以知道,身心都要修行,若唯修身,而不修心,则不能出三界;若专修心,而不修身,虽有出离三界之可能,但却难以证得最高品位,大家都知道,无量亿佛中,没有病弱的佛陀。因此大家应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做为自己的力量,身心兼重;因为若身心皆无佛法,不惟自身毫无成就,亦为今日佛教最可悲痛之事。
(二)出家与在家
修行的种类第二点,我要讲出家与在家修行上的不同。有关出家人的修行,先说行小乘道的出家人,首先他要有出世的思想,他要过离欲的生活,穿破烂的衣服甘于淡薄的饮食,住在山林水边,独自的修苦行,这就是小乘的修行方法。
如果是大乘道的比丘,推动人间佛教,有时候其生活看起来和社会大众一样,吃饭、穿衣,寺庙修饰得富丽堂皇,佛像装置得庄严肃穆,环境到处整理得清洁舒适;其实,大乘佛教的比丘,一样要有出世的思想,只是还必须要有入世的精神。
至于在家的大众,应该怎么样修行呢?首先要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或者菩萨戒,然后进一步有关大乘的宗派,譬如参禅、念佛、密宗等都可以修行。
目前在佛教界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出家人在弘法布教时,往往以自己的尺度、自己的修行方法去要求在家的信徒,开口闭口就叫人要吃素、要出家、要修道。再不然就告诉人不可以贪财,因为黄金是毒蛇;不要儿女,因为儿女是冤家对头。试想这样的弘扬佛教,如何能将佛教推广呢?大家心里或许会想:我们家庭夫妻很恩爱,儿女很孝顺,为了信仰佛教,要我把他们都看成是冤家对头、是讨债鬼;为了生活,我们需要钱,你却说黄金是毒蛇,那么可怕,这样的话,佛教是推广不了的。所以,现在我要告诉各位:小乘苦行的出家人的思想,并不适宜于在家大众的佛教,在家人的生活、人间的佛教应该要知道:儿女不是讨债鬼,夫妻也不是冤家聚头;黄金不是毒蛇,富贵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
或许有人又会想:若说不要穿好衣服,可是佛祖为什么却要装金,装得金光闪烁的?若说眷属儿女都是冤家,为什么佛祖要度那么多徒众呢?若说吃饭要吃苦的、或不好的东西,为什么经上说极乐世界的大众要以禅悦为食,比普通饮食更好呢?若说我装地毯太浪费,到处整理得平坦、洁净是不必要的,为什么极乐世界要用黄金铺地、要建七宝楼阁呢?假如说这个世间一定要用苦行僧的生活来要求大众,那么,首先,大同公司的老板林挺生先生就不能信仰佛教,而要把公司关门了,因为冰箱冷气没有人买;吴耀庭先生也不能信仰佛教了,因为他的大统百货公司、首饰店也全部要关门了。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所谓在家人信仰的人间佛教,是一个幸福的佛教,是一个快乐的佛教,现世种种的福禄,只要取之有道,并没有什么罪恶,这是我们要认清楚的。
有一位信徒问我,他说:‘假如这个社会,人人都出家了,岂不是世界要灭种了吗?’
我说:‘你放心,在这里出家人看起来很多,但是整个比起来,却不到百分之一,你尽管放心。’
他又说:‘万一,万一都出家了,怎么办?’
我说:‘你不要挂念,我问你,万一这个世间都是男人,或者万一这个世界都是女人,那又怎么办?其实,假如万一真的世间上的人都出家了,大家全部都断了烦恼,了脱生死成了佛祖,又有什么关系?’
(三)乐行与苦行
在修行的种类中,第三种我要讲‘乐行与苦行’。苦行固然可以修行,乐行也一样可以修行。所谓修苦行的人,都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以苦为乐。苦行的种类很多,有的人只吃水果,不吃饭,大家赞美他不了起,不食人间烟火;有的人只喝水,不吃食物。刚才我碰到一位大家都叫他‘吃水姑’的;还有的人,以不穿衣服为修行、以烤火为修行、以卧冰为修行、以日晒为修行,甚至于有的以睡以荆棘上为修行。其实,佛法并不重视不合理的苦行,如果说吃水果就是修行,那山里的猿猴也都是大修行者了;吃水就是修行的话,那河里的鱼儿也就是大修行者了;不穿衣服就算修行,飞禽走兽不穿衣服,他们也是大修行者了;如此一来,所有水陆空动物都是大修行者了。
佛陀不赞成苦行的修行,当然,在功名利禄的世间,佛陀也害怕会迷失自己。修乐行的人,他的生活热烘烘的;可是,修苦行的人,生活冷冰冰的。热烘烘、冷冰冰都不好,都不合乎佛教的中道生活。所谓中道生活,要在不苦不乐之间,因为苦乐都足以束缚我们的身心,唯有不苦不乐的中道才是解脱之道。
(四)钝修与利修
钝根者,根基较差,必须循序修持;利根者则智慧较高,能够顿悟。有些人自叹根基浅薄,认为没有希望成就,看到别人聪明智慧,真是又羡又妒。其实,根基如何,都是过去世修行累积而来,根本不必羡慕,也用不着嫉妒,只要脚踏实地去修持,开悟正道终有成就的一天,龟兔赛跑正是一个最好的譬喻。
佛陀的弟子中,声闻乘人被认为是佛教中的钝根者,佛陀在法华会上说法华经时,会中尚有五千弟子,不能了解佛陀的说法而退席。但是,经典中记载:一个声闻乘人,从发心到证悟,快则只需四生即能成功,慢则要费六十劫。
缘觉乘者算是中等根机,他的修行,快则四生,慢则要经过一百劫。
至于上等根机的菩萨乘,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正是菩萨道令人歌颂赞美的地方。
(五)外修与内修
关于修行的种类,最后我们再谈谈外修与内修,所谓外修就是形式的,所谓内修就是精神的。有一种人是只重形式没有精神;有一种人是只重精神不拘于形式。
只有外修形式的人,着重在每日拜佛多少、念佛多少,内心净化了没有他可不管。很多拜佛念佛几十年的人,心里的贪嗔烦恼、自私怨毒却比别人更多,所以真正的修行要能内外一如,形式精神同等重要。
二.修行的次第
生活与修持的第二点,我要告诉各位关于修行的次第,我也分为下列数点:
(一)菩萨修行的层次
佛教中的菩萨,如同学生一般,有一年级、二年级、小学、中学、大学等层次,菩萨的年级共有五十一年级。
所谓菩萨,并非指供在佛堂上的菩萨,在座的各位,只要起信,从十信开始,就是菩萨的一年级。我想座中各位至少有十分之九以上是一年级或二年级,甚至也有人已经是二十年级以上。
至于什么人是几年级,如何能够知道呢?这里有所谓‘菩萨十法’,以这菩萨十法,可以测知自己是菩萨几年级,每一个问题完全做到者十分,各位不妨自己测验一下。
1.若闻讥毁,心能堪忍:完全能够忍受别人的讥讽、侮辱,毫不生恨者可算满分,只能忍受一半者,则得五分;能够忍受三分者得三分;完全无法忍受别人的讥毁,则得零分。
2.若闻称赞,反生惭愧:有人称赞你,心里感到惭愧,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惭愧,可以得十分。
3.修道欢喜,自庆不傲:自己庆幸自己修道、利他的成就,但却不因此感到自傲。
4.人之惭耻,不为宣说:对于别人感到惭愧羞耻的事,不加以渲染。
5.不为世事,而作咒术:不要为了世间上的事情,去怀恨、咒骂别人,或者怨天尤人、施放法术。譬如说自己把钱拿去放利息,结果被倒闭了,心生怨恨,‘该死该死’地咒骂不已。能够不这样的话,就可得到十分。
6.少恩加己,施欲大报:别人对我有些许恩惠,心中念念不忘,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7.怨恨己者,恒生善心:对于怨恨自己的人,要常想法对他好,以慈善心待他。
8.见有骂者,反生怜愍:别人骂我们,不但不因此生气,反而要怜愍他的无知冲动。
9.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对一切众生,都能如同父母兄弟姊妹般看待。
10.拥诸所得,乐于助人:将自己所拥有的,欢喜与人共享。
以上十条,各位可以测验自己是不是菩萨?有几分是菩萨?及不及格?
(二)罗汉修行的层次
我现在再请问各位,做个罗汉到底困不困难呢?罗汉有四种,即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我们现在在世间,到底有没有证果罗汉?各位一定说现在世间没有罗汉,如果有罗汉的话,为什么我们没有看见呢?我告诉各位,现世一定是有罗汉的,只是没有佛陀给予印证而已。现在我把初果罗汉的条件说给大家听了解,各位再自己衡量,自己是否是初果罗汉?
1.初果阿罗汉,叫做须陀洹,到达须陀洹果的条件是,对于三宝不坏信仰。当我要讲这一点时,有好多位出家众心中暗暗想道:我已具备初果阿罗汉的修件,至少我对三宝已经不坏信仰。我说:好,祝福你已经是初果阿罗汉。可是还有第二点: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各位出家大众也许会说:这一点我们也做得到。但是,下面还有: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可违犯。
4.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不可毁犯。
各位可以从这几项条目里去衡量自己,对于初果罗汉的境界究竟有多少证悟。其次,让我再说明初果罗汉对于五戒的看法、受持和没有证果的一般凡夫有什么不同。
譬如杀生戒,未证果的凡夫,恣意杀生,为了口腹,什么都杀;至于初果罗汉,若为了吃,他不会杀生,他宁可饿死;但是,如果你激怒了他,或者你诽谤佛法,为他所知,他在一气之下,也有可能会杀生。
说到偷盗戒,初果罗汉绝不会为了发财而去偷窃,他宁可守住贫穷;不过为了饥饿难忍,只要有东西吃,他可能会去偷吃一些。
关于邪淫戒,证得初果的罗汉在感情上当然不会有染污行为,不过在今日这种社会,诱惑太大,一而再,再而三,有时他也会接受美色情欲的诱惑。
对于说谎,若为了救人,他可能会说慌言。
说到喝酒,告诉他一饮酒就会犯很大的罪过,在他是不会相信的。
一个初果罗汉的人,或者是信佛修行的人,万一犯了五戒,怎么办?不必太紧张,凡是有修行的人做错了事,犯了过失,他的罪过要比一般不修行的人轻一点。譬如将一把盐放在茶杯里,会感到很碱;如果将他放到大海里去,它的碱味就淡了。一个有修行人若犯了罪恶,这罪恶如同一把盐洒在大海里,罪过较轻。
一个信佛教、有修行的人,犯了罪过,要知道忏悔。当然,‘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过,也不必想得那么恐怖,‘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空’,因罪恶只是‘相’上的问题,‘性’上没有罪业的名称,如果我们能证悟清净自性所谓‘明心见性’,则相上之罪恶即不成为严重的问题了。
修行者假如犯了罪过,如同大石将沉入海底,用信仰修持的大愿船,则可将大石托住,免于下沉,‘信能得救’即其道理。
初果阿罗汉之完成,尚须‘七次上生天上,七次投生人间’,以及断尽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等烦恼,才得成就。
上面说到初果,在圣位中,初果是最可贵最难得的,得了初果,可说生死已了。如破竹一样,能破第一节,第二节以下也就可以不费力的一破到底。
证了初果的人,断了见惑,生死已获得了解脱,如大树连根拔起,只是其余未断的烦恼──修所断惑,尚滋润着固有的业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间。如同大树虽连根拔起,但是在短时期内,却仍会发芽开花,这是大树本身所保有的生活力在维持其生机,若不供给水分与肥料,则终究会枯黄死去。
初果的圣者,虽未断修惑,但生死的根本已了;虽仍有隔阴之迷,但决不像凡夫一样。或经过进修,或经过人间天上的七番生死,修道所断的烦恼,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说是断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滋润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再不能延续下去。故二果名为‘斯陀含’,即‘一来’的意思。
证得二果的圣者,若再进修,当生即能证‘不还果’,即三果阿那含;或是返来人间,则只剩这一往天上的生死。证阿那含果者死后,离欲界而上生色界,或无色界,一定在那边入涅槃,而不再复还来生欲界了。若从断烦恼来说:欲界的一切修惑,到此已断尽了,故不再感欲界的生死。即除初果时断尽的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外,现又进一步的断尽了欲贪和痴。欲贪即指欲界的贪欲而言,断尽了欲贪而证得三果的圣者,虽身在人间,但对欲界的五欲,已经不再染着。
从初果而二果、三果、现生不断进修;或三果阿那含死后,生到上界,圣道现前,到了断惑究竟净尽时,即能证得四果,名为‘阿罗汉’,是真正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证到了这个阶位,即杀尽了一切的烦恼贼,不会再有生死的生起,故将阿罗汉译为‘应供’、‘无生’或‘杀贼’。
经上说:证得了阿罗汉果,即断尽了系缚三界的一切烦恼。烦恼断尽后,依烦恼润生而感果的故业,也就不再生效,更不会再造新业,因此未来的生死苦果,更无生起的因缘,而得入于不生不灭无余涅槃。罗汉的修行,到此即为最究竟的果位。
综上所述,修行证到四果者,有如下三种特点:
1.光明如日月──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智慧现前,内心断尽了烦恼,如乌云被冲散,显现了太阳光明。阿罗汉的光明正如日光朗照,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样。
2.不染如莲花──这是说阿罗汉清净如同莲花一样。证得阿罗汉的人,他的说话、他的行事,不会再犯威仪。虽然在没有舍报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间,但是,心不贪住,意不执着,不入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即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如莲花生长在淤泥中,而仍能保持微妙香洁。
3.安住如大地──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有大禅定、大智慧,故身心已安住在微妙的正法之上,寂然不动如同大地一样。大地常受世人践踏、耕种、挖掘,甚至堆积垃圾等秽物,但是,大地却分毫不动。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在接触六尘境界时,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都不会再起贪嗔之心了。一切毁誉得失,他都再不会动摇了。苏东坡云:‘八风吹不动’,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
(三)禅者修行的层次
禅门有句话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听禅祖师们说:‘要提起疑情’、‘要大彻大悟’,疑情是什么?又彻悟些什么?这些可都不是言语文字所能表达的。曾经有一个卖豆腐的老头儿,卖完豆腐,经过一家寺院,在禅堂外见到很多人正在打坐,一时好奇,也盘腿坐了起来。一支香结束,有人问他感想如何?老头儿说:
‘太好了!坐禅太好了!’
‘好在那里呢?你倒说说看!’
‘我在打坐时,想起了三十年前东家村有个姓张的欠了我二十块豆腐钱。’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
如果这种参禅也算是一种悟境的话,我们不妨姑且将它称为‘豆腐禅’。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天到金山寺拜访佛佛印禅师,两人盘着腿子对坐论禅。苏东坡问道:
‘禅师看我这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看了一下苏东坡,答道:‘像一尊佛。’
说完,禅师反问道:‘学士看老僧像什么?’
苏东坡看他肥胖地穿着黑色大袍,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默然。苏东坡心里甚是得意,以为几次斗机锋都输给禅师,这一次可赢回来了。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把经过情形诉了苏小妹。苏小妹一听,趋起眉头说道:
‘哥哥你输光了,还是佛印禅师赢呢!’
苏东坡如坠五里雾中,不明其中道理。苏小妹说:
‘禅师的见处是佛,因此他看你也是佛;你的见处是牛屎,因此你看禅师也是牛屎。禅师得胜鸣金,当然沉默不语,而你却还自鸣得意呢!’
禅的境界就是如此,苏东坡以为自己大胜,其实却败得凄惨。
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经过三个月,又回到人间来,弟子们争相出外迎接,莲华色比丘尼第一个走到佛陀面前,欢喜的一边礼拜,一边说道:
‘佛陀!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迎接您的圣驾,请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见!’
佛陀慈和的说道:‘我的回来,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须菩提,他在耆阇窟山的石窟中观察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见到我的第一人,因为惟有见法的人,才能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
这是说明莲华色比丘尼和须菩提所修证的境界不同,须菩提体证到诸法的空埋,因为法性是无处不遍的,佛陀的法身也是无处不在,因此须菩提能第一个见到佛陀。
诸法的空性是不变的,只因证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别,譬如三兽过河,足有深浅,而水无深浅。又如三鸟飞空,迹有远近,而空无远近。
禅者的修行是身心相应的全一之修行,禅门将参禅证悟的境界分为三关,即三个阶段。有关‘三关’之说,从何时开始,历史上没有详确记载。禅宗的祖师们,多运用三句问题,反覆探测学人的境界,称为三关。最显明的是黄龙慧南禅师,他常问学人道:‘上座生缘在何处?’
学人还没能够回答,禅师又问:‘我手何似佛手?’
接着又问:‘我脚何似驴脚?’
学人如坠五里雾中,咸认为龙祖的三大难关。后人即以三关用为三段证悟的境界,命名为初关(又名本参)、重关、牢关。有些禅门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关透彻,有的一次透破二关,普通则继续的参,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关并非有固定的阶段,只看各人的根机如何。
有的人曾将三关配于教理,即破初关得人空,破重关得破法空,破牢关证空空。其实,证悟的境界,并非笔墨或言语所能描绘得出,诚如古德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各位亲自去证悟了。
(四)净土修行的层次
‘净土’这个法门,易行难信,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亦说念佛法门为世间难信之法。因此,要修持净土法门,当先建立信心,依信心为支柱,然后才能生起举动,才会因果圆满,否则佛门虽大,不度无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后发愿,由愿生行,所谓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譬如离家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缺此二事,则难到达。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其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因圆果满,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蒙佛接引。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更愿既生西方,复回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即老实念佛。
信、愿、行,为修净土法门的诸行者,少不了的资粮。因此,古德的净土经论及现今的诸师净土论章等,凡谈及往生的要事,都离不了这三秘要之法。
净土的修持法门很多,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一、持名,二、观想,三、实相,修此三种法门,都可以生于净土。此中,实相念佛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来属于禅宗,但因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因此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两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净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归禅门去提倡。
其次是观想念佛,这是依照观无量寿经中,对于阿弥陀佛极乐国的依正庄严,作十六种观法,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皆是极乐,立可转此娑婆为净土,即身便能畅游极乐,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之三昧,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只是这种观法微细深玄,有五种难成:一者、根钝则难成,二者、心粗则难成,三者、无善巧方便则难成,四者、认识不深刻则难成,五者、精力不足则难成。若要根利、心细、聪巧,还要印象深刻、精神强旺,实在不容易,因此,这种法门也不能普及,亦属难行门。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了,持名比上述二种念法容易得多,不论上中下根机,皆能念佛,若念到一心不乱,便能得三昧,所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一法,经过二千年来,佛门大德不断提倡和实行的结果,已成为最普遍、最深入民间的佛法。
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念法也有种种的不同。诸如:
1.高声念:念时声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沉,提起精神,扫除杂念。
2.默念:口不出声,但在心里明明白白,适用于公用共场所或旅游。
3.金刚念:声调在高声与默念之间,一句句口念分明,耳听分明,想分明,佛声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便为金刚念。
4.追顶念:字句紧急,一声追一声,中间毫无空隙,因此杂念无从生起。
5.觉照念:一念念回光返照,向于自性。
6.观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观想佛身相好,佛国庄严。
7.礼拜念:拜佛念佛同时进行。
8.记数念:以念珠记念佛次数。
9.十口气念:以尽一口气为度用追顶法念佛,当出气已促,再吸一口气方能续念,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故名为十口气念。
如何持名念佛,可随各人根机、环境而定,唯需念到浑然忘我,如古人所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五)一般修行的层次
除了上述菩萨、罗汉、修禅、修净土者有其修行的层次外,这里让我再告诉各位有关一般修行的层次。首先说到皈依三宝,三宝是佛法的总纲,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一个发心学佛的人,第一步必须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若不皈依三宝,则无缘受用。
皈依三宝以后除尽形寿,以至诚心来受持外,进一步还要受持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能不杀生,则得健康长寿;能不偷盗,则得大富大贵;能不邪淫,则能家庭和谐;能不妄语,则能受人赞誉;能不饮酒,则不乱性。受持五戒而能持戒清净的,可说是众福之所归。由于能持净戒,现生不受国法,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真是人天爱戴,天龙护持。从受三皈而持五戒,可说在修学的路程上又进了一层。
佛法中,从发心信仰到究竟证悟,尚有解、行的修学过程,皈依三宝,进而受持五戒,是修持的表现。大毗婆娑论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这是说明发心学佛,除了信仰以外,‘解’‘行’并重更为重要的阶段。
从受持五戒,进而持八关斋戒,这是更向佛道前进一步。在家的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对于出家生活,却又非常钦慕,因此佛制有八关斋戒,即在一日一夜间学习出家行。
在佛法中,佛陀曾依修学者的环境、根性,而制订不同的应守的规律,除五戒、八关斋戒外,有十善业为德行的根本。十善业,在大乘佛法中,属菩萨戒,亦为人、天、声闻、缘觉等一切善行的根本。如‘海龙王经’所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由此可知,发心学佛,除受持净戒外,更需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广修善业,除上述十善业外,应以‘八正道’为生活的准绳。所谓‘八正道’,即正当的见解、正当的思惟、正当的语言、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正当的禅定、正当的忆念、正当的努力。将佛法揉和在生活中,堪称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
佛陀的弟子中有小乘的声闻、缘觉,以及大乘的菩萨,正信佛弟子从发心学佛、持戒修善,更应由自利进而利他,由自度进而度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为菩萨的发心。在家修行者,除自身修持外,更应发心修持菩萨行,即发心护法,协助法务进行,或作利益他人事业。所谓修菩萨行,不出六度。‘度’即梵语波罗密多,为到彼岸,即修行者依菩萨乘,如乘一大船,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而解脱度到涅槃的彼岸,完成自利利他的事业,而证佛果。
六度,即一、布施:以金钱去救济贫苦者;或以自己所修学之佛法,去劝化他人,使之共闻佛法,离苦得乐;或牺牲自己所有,去救度一切众生。二、持戒:自己遵守佛陀的规律,再以所修的善法去摄受他人,同受法益。三、忍辱:忍受他人的破坏怨恨、讥讽,以及一切的苦恼。四、精进:能勤断一切恶,勤修一切善,勤度一切众生。五、禅定:身心安定,不受动摇。六、智慧:勤修一切事理正智。
菩萨六度的精神,是积极的、恳切的,而具有甚深意义的。这种微妙、深奥的道理,是佛陀在过去无量劫所亲证修验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们,才有机缘闻此大法,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必须躬亲实践。护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间;以真诚恳切的态度去创造事业,福利社会人群。若能人人都信奉佛教,进而勤修六度法门,自利利他,则社会安定、国家和乐、世界太平的理想净土将不难实现。
三.修行的利益
上面讲过了各种修行的层次,现在让我再讲些修行的利益,我将修行的利益归纳下列六种:
(一)训练身心强健
修行可以使身心强健,譬如拜佛,晨起拜佛,睡前拜佛,是一种最好的健身运动;如饭后跑香,帮助消化,俗语亦说:‘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又如朝山礼佛,一则可以接触大自然,舒展心胸,一则可以增长信心,广结善缘。
说到称名念佛,则是修养心性的一种妙法,譬如等候公车,百无聊赖,与其为车子久久不来而烦躁,不如静心念佛,毫无气恼。
打坐、修观,亦是澄净思虑的最好方法。
信仰佛教,不可把他看做百宝灵丹,一般人无理的要求是以为一有信仰,就没有痛苦,没有死亡。其实,烦恼痛苦、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的现象。只是,有了信仰,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力量加强了,可以无惧于生老病死之苦,如证果阿罗汉,一日一食,树下一宿,山林水边,逍遥自在。原因是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抵抗力增强,对于外在物质的缺乏、灾难苦恼等都能够忍受;若毫无修行,则心力脆弱,见到别人轿车、洋房的生活,内心受不了诱惑,因此,苦恼不堪。所以说修行可以令身心强健。
(二)净化烦恼习气
一个人的大小烦恼之多,如同恒河沙数,若没有修行,则绝对无法对治;习气亦然,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经中有大迦叶闻歌起舞、舍利弗照镜子的记载,这些都是过去生中遗留下来的习气,可知积习之深。若欲净化这些习气,惟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当你烦恼的时候,该怎么对治?诵经、拜佛、观想佛陀的慈容,或者高声念佛,藉佛的慈悲力来化除你的烦恼。当你拜佛时,专心一意,头虽然低下去,但是心灵却因此而升华。当你拜佛而获得法喜时,无明烦恼也因此而消失净尽。一个不懂得修行的人,当烦恼生起,无法自抑,因此大发脾气,与人争执,非但烦恼不能消除,反而旧恨未去,又添新愁。在普门品中,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修行,修行可以获得很多益处。
(三)蒙受三宝加护
一个修行的人,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嘴巴不乱说,心里不乱想,身体不乱做坏事,当身口意三业清净时,即使三宝慈光不加被,本身亦会清净。何况做各种功德,修各种善行,人间天上都赞美了,三宝岂能不加护持呢?所谓‘得道者昌’,一个善良的人尚能获天降祥瑞,何况一个修行的人?
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曾感猿猴献菓;唐朝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念至流汗,以表至诚。因此,后来,善导大师每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声百声,光明也是一样,而且旁人皆能见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佛陀说:若有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无论在什么大火之中,也不会恐怖火的燃烧,这是由于菩萨的威德神力的缘故。又说:如果面临伤害或杀害的时候,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个刀或杖就会一段一段的折坏,既不能打,又不能杀。这些都是说一个人只要有修行,随时都能获得三宝的加护。
(四)常得人天尊敬
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无论到那里,都会受到人天的尊敬。譬如坐车子也会有人让坐,处处都会受到礼遇。因此,一个修行人,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份,保护自己的人格。
佛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入定在空三昧的禅思中,那甚深的功行,感动了护法诸天,很多的天人出现在空中,散着天花,一朵朵彩色缤纷,都飘落在须菩提面前,并且合掌赞叹道:
‘尊者!在世间上做人,有高远的名闻,有众多的财宝,并不让人觉得尊贵。即使那些国王、富豪,他们一样的终日给烦恼欲望所囚。尊者!世间上真正尊贵的是如你这样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照彻了天宫。伟大的须菩提!请接受我们天花的供养,我们向你顶礼,表示我们的敬意。’
又有一次,须菩提患病,使他感到身心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病。
唐朝道宣律师,跟随师父听律一遍即欲游方,师父呵止,令道宣听完十遍。后来道宣律师持律精严,为世间所少有。一日,道宣律师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甚为难行,几乎要摔跌时,忽然,有一天神将他扶住。道宣律师问道:‘你是什么人?’
对方答道:‘博叉天王之子张琼,因师戒德严谨,故来护卫。’
由此我们知道,一个修行的人时时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
(五)可以明心见性
俗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古时的磨镜也是一样,若不经过一番琢磨,则镜子的亮光将显现不出来。越是上等的艺术品,所须的琢磨工夫越多。人类亦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同空中的乌云覆住了太阳的亮光,惟有除去烦恼的乌云,才能显出真如本性。如何驱除烦恼的乌云?这就非得要靠修行的力量,惟有修行,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惟有修行才能证得真如实相。
自古以来多少高僧大德都是从苦行中磨练出来的,譬如六祖慧能大师在桩米房中桩米,雪峰禅师当饭头,印光大师当行堂;又有以弘法利生做为修行,以从事文教工作做为修行。诚如俗语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自古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因此,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精进不懈;要明心见性,必须认真修行。
(六)永断生死苦恼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过于生死,当一个亲人临命终时,那一份生离死别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乱割,真是肝肠寸断。如何才能免去这种痛苦,佛陀告诉我们,惟有永断生死苦恼,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怎么样才能永断生死苦恼进入涅槃呢?佛说:惟有修行。
一个人若不修行,则永远不能出头。平时若只做些功德,至多仅能获得人天果报,虽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当福报尽了,仍须堕落受苦,不能出离生死。惟有发出离心,厌离尘世的欲望,不为欲望所缚;再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弘法度众的工作,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苦海。过去诸佛,以及大菩萨等,能出离生死苦海,逍遥于常寂光中,都是经过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与磨练,才能有所体证。因此,各位若想永断生死苦恼,大家还是认真修行吧!
最后,让我举出经中所说的修行能得十种自在给各位知道。所谓‘修行十自在’,即是:1.时自在-命自在,2.处自在-心自在,3.物自在-舍自在,4.周遍自在-业自在,5.大小自在-生自在,6.有无自在-心自在,7.动静自在-信自在,8.深浅自在-愿自在,9.无碍自在-法自在,10.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四.修行的方法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修行的种类、层次,以及各种利益,最后让我告诉大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修行?我分下面四点说明:
(一)如何处理衣食住行
衣服,为蔽体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着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着太垢腻破烂,亦将为人所耻。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念偈云:‘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若着下裙,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整衣束,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说到饮食,乃为增益身心,不必拣挑美食。佛陀曾教诫弟子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因此,吃饭时,不能作贱饭粒,想到农夫的辛苦,应带着感的心情,欢喜的受食;又想到为了资养色身,修行办道,更不能挑剔饮食的美恶。
至于住、行当以方便为宜,不应尽贪求享受。以佛法来说,一个修行的佛弟子,要时时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于靡烂,以禅悦为食,以道德为衣,以虚空为安住,以无牵挂、自在的心境为行,不必萦萦于物质的追求,而为物欲所束缚。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一个修行的人,虽然不必太重视于身心的安适享受,但也不能过份虐待自己的身心。有些人进餐时非山珍海味不能进食;穿着时,非绫罗丝绸不能为衣;居住时,非高楼洋房不能为屋;行走时,非轿车不能代步,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试问又如何修行办道?有些人适得其反,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糟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么来修行佛道?佛说:‘人身难得’,又说:‘藉假修真’,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要适当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迷失于物质的诱惑,又能精进于修行办道。
《法句经》说:‘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身。’
又《心地观经》说:‘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
佛陀曾说:一个人得病有十种因缘,即:一、久坐不饭,二、食无贷,三、忧愁,四、疲极,五、淫妷,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十、制下风。
一个修行的人,应该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虽四大假合的色身,却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三)如何和谐人际关系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在人际关系上,应该如何与人相处?我仅以十六个字做为相处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一般人在人我之间所以常常发生争执,不外乎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无,我乐你苦,我对你错等问题,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让给他人,自己甘居于小位,争执就无从生起了;在物质上把多的、或有的给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轻便的、快乐的给他人;凡事错的自己承认,果真如此,则人我之间,绝无争执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够和乐相处。或许有的人会以为,把大的位置让人,把物质、享受等让人,自己承认一切错处,这岂不成为天下最大的傻瓜吗?其实,‘大智若愚’,那被认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世间上的物质,不论积聚多少,终有散失用罄之时;崇高的权位,如希特勒、史达林虽在位时叱吒风云,得心应手;但是,当柏林失陷、当大限来到时,再高的权位也如过眼烟云。辛苦争得来,又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人生所要争取的,除了名位、物质、享受外,还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遥自在的人生。众人要的功名富贵给他,众人不要的人格道德自己好好拥有。如此则不但在人际间可以与人和谐相处,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获得良多。
(四)如何使用金钱财物
佛陀曾经说过:‘金钱是毒蛇。’但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却不能没有金钱财物,妻子儿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药费,如果没有钱财又如何安置他们呢?但是,若一味地为赚钱而拼命,毫无精神的修持生活,钱财尽管再多,这种人生也未免太没有意义了。
一个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还要挪出一部分钱来用于布施,因为一个人的福报有用尽的时候,恰如银行的存款,若不继续存储,则有用完之时,因此,必须为自己多种些福德;另外,也帮助了需要救济的人。
孝顺父母为人子该尽的职责,因此,在你的金钱中还要分出一些孝养父母,让父母在老年时能安然地过日子。此外,发展事业、储存急用、旅行参学等,在这里让我把它大约的划分一下,如十分之三作为生活、教育费,十分之三用于发展事业,十分之一布施社会,供养三宝,十分之一供养父母,十分之一参学旅行,十分之一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金钱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顾虑它是毒蛇,最重要的问题是使用金钱,若尽管储存、积聚,不知修福,不知供养,即使有再多的金钱又有什么益处?所以当一个人无常来临、大限一到时,还是赤手空拳的离开人世,留下庞大的家产,不是被充公,就是令兄弟阋墙,这岂不是枉费了一生的辛劳。
非常感谢各位,三天来大家从百忙中拨冗前来听讲,虽然路途遥远,却没有阻止大家听法的热忱;虽然座位拥挤,也没有令大家裹足不前。三天来,我以‘生活与信仰’、‘生活与道德’、‘生活与修持’来讲解佛教与生活的关系,最后,我以‘南传集经’的四句话,来作为三天讲演的总结,即: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住,有智慧的人最可贵。最后,让我祈求三宝慈光加被,愿听闻佛法的人身心健康、阖家安乐,谢谢各位!
下一篇:星云大师《阿罗汉的宗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