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怎样做一个佛教徒》
壹·前言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它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贰·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三宝的意义
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
“佛”,是梵语“佛陀”(buddha)的简称,指证悟宇宙真理(自觉),而又能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的圆满觉者。
“法”,梵语“达磨”(dharma),有很多的意义,在这里是指佛陀所宣说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经。众生依法修行,就能证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脱。
“僧”,是梵语“僧伽”(samgha)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在这里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其特质有二,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断除的烦恼、所证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口、意三业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项要点,不相违背,是建立僧团的基础。即: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这是思想的统一。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这是法制的平等。
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这是经济的均衡。
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这是心意的开展。
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这是语言的亲切。
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这是相处的和乐。
因此,从自利而言,僧团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洪炉;从利他而言,僧团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简单的说,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导师,三者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医,法是妙药,僧是看护,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唯有同时拥有三者,才能病愈。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离苦得乐,到达自在解脱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三宝的“宝”是譬喻,用来彰显佛、法、僧的胜德。拥有金银、珍珠、玛瑙等世间的珍“宝”,能使我们物质生活不虞匮乏;仰仗佛、法、僧出世间的珍宝,则能使我们脱离生死轮回,解脱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统称为“三宝”。
《诸经要集》引《宝性论》“三宝有六义,故须尊敬”,对佛、法、僧之所以为“宝”,有更进一步的阐释。
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
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随离诸漏,故名为宝。
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贪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
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
最胜义:如世珍宝,譬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
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改,故名为宝。
二、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救护,而得解脱众苦的意思。世间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宝就像我们的父母,当一个小孩被人欺侮时,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只要他叫一声“妈妈”,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因为他有母亲。同样的,世间上邪魔外道、坏人坏事很多,有了三宝做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怙。
三宝又像我们的指南针,可以引导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风港。每个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宝、常念三宝的功德,可以让我们仰仗三宝功德的加被,藉此宝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归真实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来之家。所以皈依三宝可以让我们现世找到安身立命之处,让我们未来有家可归!
参·皈依三宝的利益
三宝是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焰焰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不但能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并能获得许多现世的利益。以下综合经典所说,将皈依三宝的利益归纳为十点:
成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以宇宙间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
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皈依三宝,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庄严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华服、宝冠,人格因此庄严起来。
善神拥护:佛陀曾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时代,要保护皈依三宝的弟子。因此,皈依三宝可以得到天龙八部、护法善神的拥护。
获得尊敬:皈依三宝的人,能得到人天大众应有的尊敬。
成就好事:仰仗三宝力量的加持,能令皈依者减轻业障、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能成就。
积集福德:据《希有校量功德经》记载,即使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立七宝佛塔供养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宝者的功德百分之一,可见皈依三宝的利益广大殊胜。
值遇善人:皈依三宝,能令我们减少烦恼,得遇善人为友,所到之处都能得到方便,会有好的因缘。
受戒基础:皈依三宝的人,才有资格进一步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在家菩萨戒等。
成就佛道: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即使此生没有修行,因为有信心、善缘,将来在弥勒菩萨下生人间的“龙华三会”时,都能得度。
肆·三宝的种类
经典上对于三宝,有多种的分类,但以三种三宝的说法较为普遍:
最初三宝: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道,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金身为最初佛宝;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宣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为最初法宝;佛陀所度化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位大阿罗汉为最初僧宝。
住持三宝:指佛陀入灭后,流传于后世的三宝。一切佛像,无论是金银铜铁、玉石玛瑙、木雕泥塑、图像绘画等圣容,都称为佛宝;一切三藏经典,无论是绢纸竹帛、印刷书写,都称为法宝;求受具足戒的出家比丘、比丘尼等大善知识,都称为僧宝。
自性三宝:佛陀在夜睹明星,证悟真理的那一刹那,曾经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悟。”在我们的自性当中,已经圆满具足了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宝;人人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就是法宝;人人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性,是为僧宝。
所以,皈依三宝无非是藉助他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宝矿,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心内的宝矿;不皈依,就如同宝矿未经开采,黄金无法出土!所以佛陀临涅盘之际,曾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要我们皈依自性三宝的真义所在。
伍·皈依三宝的程序
皈依三宝固然是内心的向道之情,仍需要有外在的形式来激发坚固的情操。皈依的仪礼,就是自己以虔诚的信心接触佛心,佛陀再以慈悲威德灌注到我们的身心中,而感应道交,所谓皈依一时,信仰一生,使之能持久永恒。因此,皈依三宝的仪轨乃应运而生。
世间的秽器或覆器,我们都无法注入净水。同样的,如果我们心中装满了疑惑、我慢,或者是染污垢秽的知见,也无法纳受清净的三宝。因此《大名经》等说:凡是受皈依者,先要恳切忏悔,以恭敬心、清净心,长跪合掌,在皈依本师前立下誓言,说道:
“我弟子某甲,尽形寿皈依佛,两足尊;尽形寿皈依法,离欲尊;尽形寿皈依僧,众中尊。”(三说)
“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我是优婆塞(夷),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
皈依三宝是在家信徒入道的戒法,所以应从证明师求受。《大智度论》说:“正欲受时,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托心神,然后为授云:”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前面三说,是皈依三宝的正授,纳受三皈依的无作戒体,就在此时;后面三说,则为皈依三宝仪式的三结。
今将皈依三宝的程序简述如下:
礼佛三拜。
迎请和尚。
唱香赞。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宣誓。
忏悔发愿。
正授。
和尚开示。
回向。
礼谢和尚。
礼谢诸师。
陆·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上,应该正确的认识以下各点:
皈依三宝需要吃素吗?
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终生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没有戒条的约束,如果说有,也只有一条,即:我信仰佛教,永远不改变信心。所以皈依三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皈依三宝以后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吗?
皈依三宝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敬、礼貌。我们平时看到异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点头,表示礼貌,对于我们的祖先、神明,当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皈依三宝是一时的吗?
皈依三宝不是一时的崇拜,是尽形寿的信仰,是一生的。据《瑜伽戒本》记载,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个佛教徒,再者藉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皈依三宝是拜师父吗?
皈依不是拜师父,是皈依三宝,所以皈依三宝以后应该礼佛、闻法、敬僧。常见一些学佛的人,虽然自称三宝弟子,实际上只有一皈。例如:只知礼佛,而不闻法敬僧;或只知闻法,而不礼佛敬僧;或只知敬僧,而不礼佛闻法。甚至,仅仅尊敬供养为其主持皈依的那一位师父;或者把佛陀当神明看待,只是一味的祈求财货福禄,这些都不是正信的佛弟子。正信的佛弟子应该对于佛、法、僧三者都予以礼敬,而且应当时常前往道场,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视一切僧均为我师,这才是正信的三宝弟子。
此外,皈依三宝的人,一定要有正知正见,要深信因果,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才能获得佛法的受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壹·为什么要受戒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好比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即使平坦如高速公路,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时有发生车祸的危险;同样的,在人生旅途上,如果不持戒,也随时会有犯过招祸的可能。所以,学佛的人必须要受戒。
戒,分为出家戒、在家戒。又可分为大乘戒、小乘戒。属于在家信众受持的戒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以下分别略述之。
贰·五戒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一、五戒的内容
1.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忏悔的。如果杀死蟑螂、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
此外,浪费时间,破坏物质,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的。
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涅盘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心。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2.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未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在戒律中,最难受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3.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例如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口、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犯了邪淫戒。至于心中恋慕某人,但未付诸行动,虽然没有触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净,烦恼妄想扰动,日子也不好过,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净。
邪淫,是社会混乱的导火线。例如乱伦、雏妓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他如同性恋衍生的爱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纪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夫妻坚持不邪淫戒,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是个守礼的社会。
4.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口、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妄语依其性质又可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
(1)大妄语:指没有证果的人,说证果了,没有得到神通,说得神通了。此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属于大妄语的行为。另外说四众的过失,尤其说出家二众的过失,也犯了严重的根本大戒。
(2)小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这些都属于妄语。
(3)方便妄语:就是俗称的善意的欺骗。譬如医生为顾及绝症病人的情绪,因此隐瞒实际病情,这种为别人利益着想而说的妄语,就是方便妄语。
5.不饮酒:虽然明指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经,使人丧失理智、败坏德行的东西,诸如大麻、鸦片、安非他命、速赐康、强力胶、玛啡、红中白板等,都是不饮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
《大毗婆娑论》卷百二十三说:印度有位优婆塞,由于饮酒,于是盗取邻居的鸡,犯了偷盗戒;烹杀做为下酒菜,犯了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看见鸡,犯了妄语戒;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无惭无愧、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罪,所以应该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视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二、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三、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盘,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四、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参·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使在家信众有机会学习出家生活,藉以长养出世善根,种植出世正因,而特别开设的方便法门。所以,八关斋戒其实就是让在家信徒学习出家生活的戒律。
一、何谓八关斋戒
“八”,是指所受持的八种戒;“关”,即关闭八恶,令三业不起诸过;“斋”,是齐断诸恶,具修众善的意思。另外,过午不食,也称为斋。“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合起来说,就是受持八种斋戒,可以关闭八恶,不起诸过;可以齐断诸恶,具修众善,防止身口意三业的恶行,并由此关口通向出家之道,关闭生死流转之门。因此,八关斋戒是趣向善道的妙门,是契入佛道的捷径。
受持八关斋戒,可使在家信徒熏习长养出世善根,因此又称为“长养律仪”;受持八关斋戒必须一日一夜远离家居,亲近三宝而住,因此又称为“近住律仪”。
二、八关斋戒的内容
根据《萨婆多论》的说法,八关斋戒为如下八种戒律。真实说来,应该称为八戒一斋,八戒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泆,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华鬘香油涂身,7.不歌舞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
八关斋戒的前面五支,实际上就是“五戒”,只是将五戒中的不邪淫改为不淫戒。因为受持八关斋戒时,不但禁止邪淫,即使合法夫妻间的关系也不可,所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在家信众便称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
“五戒”已如前述,今仅就六、七、八支略作说明如下:
第六支,不着华鬘香油涂身,第七支,不歌舞观听:不着、不涂是为远离香、触二尘;不歌舞观听是为杜绝色、声二尘,以防止三业过患。因为芳香的气息可以迷人心目,歌舞色声可以丧人心志,都不适宜修行人。因此衣着应当力求朴素,不穿鲜艳华丽的衣服,不涂抹香水、胭脂,如此则有助于摄心正念,远离贪染,自然能迈向清净之道,而具足正报身心,以及依报国土的威仪庄严。
第八支,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坐,意指身离触尘。高广大床,在《阿含经》说:“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蕅益智旭大师重辑的《十戒威仪录要》说:“床足但高一尺六寸,坐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即名为高;但可容身转侧,过此即名为广。既高且广,即名为大。”
其实,佛制此戒的用意,主要在告诉我们对物质生活要能淡泊,要能够身体精进修行不放逸,才能与圣道相应。所以修道者在物质上应该力求简单,不贪着物欲享受,转而勇猛精进,这是我们对佛制此戒应有的认识。
又一斋的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也就是过了中午十二时,乃至一时以后就不再进食。这是佛道修行者节制食欲的戒法。《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引《毗罗三昧经》说:“佛为惠法菩萨云:‘食有四种:早,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过此以后,同于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
关于不非时食戒的制定,据《四分律》卷十四、《五分律》卷八等所载,迦留陀夷比丘于傍晚时分入罗阅城乞食,由于光线不明,一孕妇疑为鬼魅,惊吓堕娠,以是因缘,佛陀乃制定此戒。
五戒以外,再加三戒一斋,成为八戒一斋,看似事小,实则五欲皆备。因五欲引起的后患,其始虽微,而其影响也钜。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塞,将成江河。嗔恚之火,贪爱之水,也是如此。所以受持八关斋戒,对此三戒一斋不可不谨慎受持。
三、如何求受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一日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这是根据《优婆夷堕舍迦经》说:佛陀为顾虑在家信众为经营家计,不能日日受持八戒,因此有每月六斋日受持八斋戒的制定。
此外,《四天王经》说: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甚至亲自下人间来巡察,如果发现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的人少,诸天则心生不悦;如果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的人多,诸天就心生欢喜。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
其实,八关斋戒并非一定要在六斋日才受持,譬如诸佛菩萨圣诞、父母师长的诞辰、自己的生日等,都可以受持八关斋戒。目前一般寺院为了适应工商社会人士的需要,大部份订在星期日举行,求受者只要事前报名,届时前往寺院,经过报到、安单、说明等程序之后,便可开始一日一夜的斋戒生活。
受持八关斋戒的仪式,据读体大师撰《授八戒正范》,共分八节:
1.敷座请师
2.开导戒法
3.请圣证盟
4.忏悔业障
5.三归纳体
6.秉宣戒相
7.教发大愿
8.护念咐嘱
由上述仪式可知,求受八关斋戒“要有证盟”,也就是要请法师证授。但是,在《成实论》说:若无戒师时,自于佛前心念口说,“我某甲,今日受持八关斋戒”,也是可以。
八关斋戒虽然是佛制的暂时出家法,但受持者不披福田衣,只搭缦衣诵经礼佛。因为在家二众,佛令其随力供养三宝,自己不应受他人四事供养,既然不是众生的福田,因此不能着福田衣。
如果有人在受持八戒的一日夜当中,半途想要舍戒,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说:若受斋已,欲舍斋者,不必从五众(戒师)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
八关斋戒受持时日究竟要多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人不能具受八戒,或者只求受昼日斋法,或只求受夜斋法;甚或希望连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是否得受?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说:佛制八关斋戒属一日一夜戒,因此不可昼夜分开求受,也不得过限。如果自己斟酌情况许可,应该于一日一夜后,再次继续求受八关斋戒。如此随自力的多少,就不计较天数了。
其实,八关斋戒、五戒都是在家信众所受持的戒,而八关斋戒的受持为一日一夜,时间短而戒多,五戒乃终身受持,时间长而戒少,二者之间,功德孰胜孰劣?据《大智度论》说:“如果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实有其殊胜处,应发大心受持,才不辜负佛陀的方便教化,而不是在受持的时日长短上计较。
四、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可得无边的殊胜功德,根据诸经记载,可归纳如下七项:
1.罪障消除:《优婆塞戒经· 八戒斋品》说:“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乃至余一切罪皆悉消灭。”
2.远离恶趣:《十善戒经》说:“持此(八戒)受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3.福报优厚:《优婆夷堕舍迦经》说:“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
4.来世尊贵:《普达王经》说:“欲知王(普达)者,本是先王时执盖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不犯诸恶,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5.得相好身:经上说:“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希有心。释提桓因问之:‘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答言:‘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获端正报。’”
6.得无上乐:《优婆塞戒经》说:“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
7.所求如愿:《增一阿含经· 高幢品》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乃至)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尤其能令在家信众播下出世的正因,将来获致解脱,免于生死轮回。因此,人人皆应发心求受,以期早日进趣菩萨道。
肆·菩萨戒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于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于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
1.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的止恶门。是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2.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口、意的善业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重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是勤修善法,为报身之因。
3.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于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即:
(1)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
(2)对已病、未病及看护病者等众生,悉与为伴。
(3)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4)知恩报恩。
(5)见众生有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远离忧恼。
(6)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
(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8)对众生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9)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
(10)对有犯过行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悔改。
(11)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二、菩萨戒的特色
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据《梵网经》内容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于声闻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受戒时应有的认识。
此外,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说: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非待缘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说,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将本具的戒德加以长养薰发,故说增上,而非新得,这是菩萨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过去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如《梵网经》说: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戒是诸佛的本源,是菩萨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网经》记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1.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2.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
3.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4.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5.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四、菩萨戒的求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求受菩萨戒者,只要能解法师语,六道众生都能得戒。又说,受戒有三品:
1.上品从佛受:诸佛菩萨现在面前,亲自授与菩萨戒者,得真实上品戒。
2.中品从佛弟子受:佛灭后,于千里内礼请先受菩萨戒者为戒师,教授我菩萨戒者,得中品戒。
3.下品自誓受:佛灭度后,千里内亦无法师,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应于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萨,我学一切菩萨戒法。”如是三说,得下品戒。
此外,菩萨戒与五戒同样可以全部受持,或随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随分受,重要的是,要发“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萨戒的真义。
伍·结语
戒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师,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戒如城墙,帮助我们抵御五欲六尘盗贼的侵袭;戒如水囊,涤去我们的尘垢热恼;戒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光明;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戒如璎珞,庄严我们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脱我们到达涅盘的彼岸。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中明示:大众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贫人得宝。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说尽。但是画饼不能充饥,一切还是要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体悟。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持净戒。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
壹·八正道的定义
“苦”是人生的实相,如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趣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称为八正道。
“正”,脱离邪非,故名为正;“道”,能通的意思,以能通达涅槃的境地,故名为道。循此八正道,可使众生苦集烦恼永断,证得涅槃的圣贤境界,因此又称为八圣道。八正道如同船筏,可使众生从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因此又称为八道船、八筏。
简单的说,八正道是八条通往成佛大道的实践法门,是脱离烦恼痛苦的方法,是佛子正确的修行之道,奉行八正道可以完成学佛的目的。所以,做一个佛教徒,应该要了解八正道的意义。
贰·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是佛陀成道时,初转F轮所说;此后,直至涅槃时,又增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共成三十七道品,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八正道与三十七道品,仅是详略之分,其意义并无差别。三十七道品中,以八正道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因此一般以八正道为道谛的内容意义。八正道即:
1.正见:正当的见解。
2.正思:正当的思想。
3.正语:正当的语言。
4.正业:正当的行为。
5.正命:正当的生活。
6.正勤:正当的努力。
7.正念:正当的意念。
8.正定:正当的禅定。
一、正见
“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一个观念,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学佛修行就是要修正过去不好的习性,改往修来,所以正确的观念、见解更形重要。在佛教的经典中,对“正见”有诸多的诠释,《胜鬘经》说: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华严经》说:正见牢固,离诸妄见。《大智度论》说:正见是智慧。《法界次第门》说: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是名正见。
综合诸经所说,正见就是离诸颠倒邪见的正观;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因果的智慧;是透过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教的教理来观察宇宙万象而获得的正确见解。就广义而言,凡是佛教所认可的道理,都属于正见。
因此,学佛的人应该有以下的正见:
1.正见因缘果报:世间万法都是由因缘所生起,因缘和合才有一切现象,现象就是“果”报。果报来自因与缘的结合,有因有缘,必然有果,正如播了种(因),只要条件(缘)俱足,必然会开花结果。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靠各种因缘的和合而成就,因此,种好因好缘,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反之,植下恶因恶缘,必然会有恶的果报。我们能正见因缘果报,才能明因识果,由迷入悟。
2.正见善恶业力:业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我们每天的行为造作,汇聚成一股极大的力量,决定一生的幸与不幸。业来自身行、口说、意想,业有善有恶,善恶业力,决定不失,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般人常因“好人受苦、坏人享乐”,因而对善恶因果产生怀疑,其实善恶因果不能只看眼前,有时好人受苦、坏人享乐,这是由于个人前世所造的业因而获得今生的果报。我们能够正见善恶业力,才能谨言慎行,免受恶报。
3.正见无常苦空:诸法是由因缘和合所生,没有自主性、独存性,随著缘聚缘散而生灭变异,所以说一切法“无常”。因为“无常”,所以好的有可能会变坏,坏的也有可能会变好,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中,我们感受到人生充满了苦苦、坏苦、行苦等各种的苦,故说“苦空无常”。正见“苦空无常”,可以使我们处顺境时,不耽溺乐事;处逆境时,不悲观消极。因为一切都会改变,而无常苦空将带给我们希望,激励我们精进,引领我们超凡入圣。
4.正见佛道永恒:我们常说“人生无常”,虽然人生的实相是“无常苦空”,但是在无常苦空中有一个“常乐我净”的涅槃世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正等正觉,这个正等正觉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那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真实自我。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希望求得这样一个美好圆满的涅槃境界。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是短短数十年岁月,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即是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充满于一切时间,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因此正见佛道永恒,就不会产生拨无因果的断见,进而修善止恶,终而达于涅槃的境地。
二、正思
“正思”,又作正志、正思惟、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就是正确的意志、决心、思量、分别。《瑜伽师地论》说:“由正见增上力故,所起的无嗔恚、无害想,是为正思惟。”因此,正思惟也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别。
贪、嗔、痴三毒,经常羁绊著我们,使我们无法迈向求道的路;贪、嗔、痴三毒,时刻盘据在我们的心灵,染污我们清净的本性。我们想远离这三种毒害,必须以坚韧的力量,长时忆念正法,具足柔软、慈悲、清净、无恚心,使我们的思惟时时和正法相应,三毒才能去除,趋入佛道。
三、正语
“正语”,就是善良的口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即远离一切不慎之语、诽谤之语、傲慢之语、辱骂之语、刻薄之语、花言巧语和虚妄不实之语。因此,正语又作正言、谛语。正语必然是合乎道理的话,所以又称顺理语,如佛陀说法皆为真实语、如实语、不异语、不欺诳语,这就是正语。
正语的内容有四:
1.真实语:真实不虚,无欺诳的话。
2.慈悲语:慈悲柔和,令人生起信心的话。
3.称赞语:赞叹别人,令人欢喜的话。
4.利行语:帮助别人,有利于人的话。
四、正业
正业,又作正行、谛行。指正当的身业。即行为举止正当,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泆等。但这仅是消极的不做恶业,正业的积极意义应是“护生”、“慈悲”、“布施”等。
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是名正业。”因此,平常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正业。譬如适当的睡眠、饮食、运动、休息、工作,不但能增进个人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家庭美满,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
五、正命
“正命”,就是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的经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部分的罪恶,都是从经济生活的不正常而来。譬如开设赌场、酒家、屠宰场,经营贩卖杀生用的钓鱼具、猎枪等商店,都不是正命。
正当的生活应该是:
1.合理的经济生活
2.高尚的道德生活
3.和谐的社会生活
4.净化的感情生活
六、正勤
“正勤”,又作正精进、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就是朝真理的目标勇猛迈进。经云:“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说:懈怠是一切恶道的根本,是生死的种子,世间的一切苦恼都由此而生。欲断生死缚者,应该精进,舍离懈怠。
精是不杂,进是不退,也就是努力为善,努力断恶。《大智度论》中以四正勤为精进的目标。四正勤就是: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
七、正念
“正念”,又作谛意。就是清净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意念正道。《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所以学佛的人不要把念头放在人我是非、得失成败、金钱名利、感情欲望之上,应该时时心存正念。
正念的内容就是四念处,即:
1.观身不净:一般人常因贪爱自身的美丽、健康,而产生执著妄想,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内充满了粪尿、涕唾等秽物,可以说是众秽所集,何来可爱之处?佛陀教我们“观身不净”,是要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爱,进而借假修真,以证得永恒不死的法身。
2.观受是苦:世间的种种苦乐感受都是苦,因为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各种苦,纵使偶有快乐,却因世间万法变幻无常,迁流不息,快乐也会因时空的变化而消逝,因此说观受是苦。
3.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分分秒秒忽而天堂,忽而地狱,时好时坏,时善时恶,时生时灭,如猿猴般,念念无定,所以说观心无常。
4.观法无我:《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世间万物终会散灭败坏,没有一样东西是有自性,能自主的。懂得“观法无我”,才能从五欲尘劳中,找回自己的真如法性。
我们把心时时放在无常、苦、无我之上,对世间的锱铢小利就不会贪恋,而能够勇猛向道。
八、正定
“正定”,是以正确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而收摄散乱的身心,培养完美的人格。真正的禅定,不在于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于内心能源的开展。
正当的禅定应该是:
1.健康的禅定:能令身体获得健康。
2.安心的禅定:能令心意专注一境,而得轻安。
3.开悟的禅定:能令思想豁然开通,由迷入悟。
4.见性的禅定:能令佛性开显,寻回真实自我。
参·八正道的重要
《大毗婆娑论》说:“由正见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语;由正语故,复得正业;由正业故,复得正命;由正命故,发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一个人有了正知正见,对于是非、善恶、真伪才能做正确的思惟判断,发诸于身口意才有正确的行为,才能向正确的目标努力精进,长养善念慧命,安住清净无漏的禅定中。所以,八正道是一体的,其中任何一项的实践,必然使其余七项伴随同时圆满成就。八正道中,正见居首。正见就是明慧,是修行的导师,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一样。正见又像一部照相机,拍照时必须调好光圈、距离、速度,画面才能清晰美丽,洗出来的照片也才不会走了样;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才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不致于产生错误或偏执的思想、行为。《杂阿含经》卷廿八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由此可知正见的重要,而八正道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肆·八正道的实践
佛法不是一种学说,不能单作理论上的了解;尤其八正道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导,因此更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实修、体证。譬如,为了信仰佛教,不管遭遇任何委屈、不平、困难、迫害,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佛教的信仰,这就是正见。平日所思所想,都与佛法真理契合,这就是正思。与人交谈说话都是慈颜爱语,令人生起信心、欢喜、希望,这就是正语。乃至平时所行所做,都合于道德礼义,不会为了一己的私欲而去侵犯、伤害别人,进而主动扶弱济倾,乐善好施,努力行善止恶;遇到各种情况,都能沉着、冷静,运用智慧去判断、解决事情等等,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八正道的方法。
八正道包含了信仰和道德的要素,是通往成佛大道的法门,是人类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如果人人都能奉行八正道,必能解脱无明烦恼,获得清净快乐的人生,这就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